探访原型人物 寻找精神力量 《密云十姐妹》打磨提升4月再登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5 09:08:16
来源:北京日报

探访原型人物 寻找精神力量 《密云十姐妹》打磨提升4月再登台

字体:

剧组主创赴密云看望王建华(中)老人。北京演艺集团供图

  “穆桂英在这块大地上摆过战场,我们在这里修筑天堂;穆桂英为宋朝大破天门阵,我们为人民降伏老龙王。”一段劳动号子昂扬悠远,唱响了雄心壮志,也送来了一段60余年前战天斗地的故事。

  今年1月,北京演艺集团及旗下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创作演出的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在长安大戏院首演,以1958年参加密云水库建设的“十姐妹突击队”为代表人物,透过队长王秀兰的视角,反映密云水库60余年的历史变迁。4月,提升打磨后的《密云十姐妹》将在梅兰芳大剧院再次上演。眼下,排练厅里正是一片热火朝天……

  音乐唱腔深耕细作增香提色

  大乐队进场,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小剧场塞得满满当当。锣鼓铿锵,管弦急促,舞台上,演员们大展身手,演绎着昔年修建水库的忙碌场面,舞台下,导演李杰拿着话筒把控气氛,在逐渐推高的音乐中加大了声量,“现在只有拱头,没有仰头,得演出那种战天斗地的感觉来!”

  “坦诚讲,《密云十姐妹》首轮演出时间紧张,我们都感觉到,有的段落还有些粗糙。”李杰说。这次打磨,目标是“深耕细作,增香提色”,要在踏踏实实保留首演华彩的基础上“逐字、逐句、逐腔地研磨”,一句话、一个手势来上8遍、10遍,虽然枯燥,但练的就是准确到位,“再和观众见面,整部《密云十姐妹》的质感会更精致,主题更清晰,人物更饱满。”

  担任唱腔设计的李石条,85岁高龄仍然守在排练现场,着重改进剧中柔婉抒情的部分。《密云十姐妹》有豪气干云的斗志,也有姐妹们的心事与期盼,李石条觉得,首演版本中柔美略显不足,比如,堤坝合龙时,大家望向自己亲手建造的水库,心中既有兴奋、对家乡的热爱,也要有深感一切艰苦努力都很值得的欣慰,“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才能彼此凸显,相辅相成。”78岁的音乐设计朱维英则着意增加了节奏的变化,所用乐队编制也比传统戏拓展了三分之一,多声部旋律丰富多彩,彰显现代戏的形象性。

  演出战天斗地的精气神

  怎么演出上世纪50年代年轻女孩的神韵?这轮排练期间,王秀兰的扮演者王洪玲和另外两位主演杨秀琴、马曌去密云探望了原型人物“十姐妹突击队”队长王建华,老人家耄耋之年银霜满鬓,但追忆往事时,坚韧昂扬的神采一下子又回到了身上:起初,十姐妹的小推车推得东倒西歪,她们不服输,又用大筐背土,一个人背不动,就两个人传。寒风彻骨的冬天,她们的棉袄棉裤结了冰,大辫子冻成冰棍,撅到了天上。王洪玲问,这样的干劲到底从哪里来?王建华答,那时候,什么也没想,“党一声令下,我们全力以赴。”

  王洪玲把这种精神带回了排练厅。“小推车,别捣蛋,架不住白天黑夜干”,演员们身着襻带,用前桥、旋子等大量程式化的戏曲动作技巧演绎出热烈生动的劳动场面,虽不见小推车的实物,但喻意清晰,传统戏曲中一桨作艨艟大船、一鞭代千军万马的虚拟性被充分地传承运用。

  全团“一棵菜”薪火传承

  历史悠久的河北梆子发展革新,《密云十姐妹》是一个见证。剧中,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全梁上坝,两位“梅花奖”得主王洪玲和王英会以及国家一级演员杨秀琴、金民合携手青年演员,唱出了剧种明朗刚劲的根骨和剧团蓬勃传承的生命力。

  “十姐妹和其他一些角色的演员都是90后、00后。”王洪玲说。马曌饰演的王秀兰儿子大能一角与她有不少对手戏,面对面的老带新,鼓励着年轻人在舞台上迅速成长,“为了这部戏的完美呈现,孩子们付出了很多。”

  从20岁到50来岁,王秀兰的年龄跨度很大,留给王洪玲在后台换装的时间很短。“粘着胶水的两条辫子撕掉,换上中年的头套,衣服、鞋子全都要换,慢了一环就要误场。”王洪玲一个人很难兼顾,年轻人便各自有序分工,几分钟后,再上场的王秀兰已经是30年时间浸染的另一番模样。

  今年3月,《密云十姐妹》在京郊5区演出10场。虽然台下灯光昏暗,但王洪玲能感觉到,观众们静静地看进去了。扎实取材的剧本、真诚动情的演绎,让《密云十姐妹》一路巡演,一路反响热烈。接下来,《密云十姐妹》计划走一走津冀的土地。曾经,20多万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建设者夜以继日,实现了大型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创造了人间奇迹,如今,《密云十姐妹》唱响,将那段水库史诗再次传颂。记者 高倩

【纠错】 【责任编辑:苏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