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演剧观的探索与实践——《苏堤春晓》专家研讨会成功召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8 09:28:53
来源:新华网

中国式演剧观的探索与实践——《苏堤春晓》专家研讨会成功召开

字体:


《苏堤春晓》专家研讨会合影

6月11日,原创话剧《苏堤春晓》专家研讨会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宁郡王府成功召开。该剧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杭州演艺集团共同出品,中国国家话剧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共同演出,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董伟,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中央戏剧学院原戏剧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原党总支书记、教授王良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演员徐帆,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张凯丽,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麻文琦,北京电影学院戏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浩出席。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苏堤春晓》编剧、导演田沁鑫,联合编剧张昆鹏,联合导演高蕾蕾,党委书记巩保江,副院长程鹏,《苏堤春晓》主创代表以及剧院相关业务部门人员共同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由中戏导演系王良波教授主持。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与会嘉宾,以及剧目的创排、演出和获奖情况。他表示原创话剧《苏堤春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艺术案例,在叙事还有表演上,都为中国演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希望借此机会请专家为剧目的进一步精进给予宝贵意见。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巩保江

中国国家话剧院党委书记巩保江表示,话剧《苏堤春晓》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两创精神”和“两个结合”,在艺术性和市场性的结合上达到高度统一。希望本次研讨会通过对中国式演剧观进行总结和提炼,为中国戏剧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

《苏堤春晓》编剧张昆鹏

编剧张昆鹏用“大道至简”、“游刃有余”两个关键词概括了创作中的体会和感想,他表示这部戏让他确立了一种中国戏曲和中国戏剧精神的深度融合和契合,能够让中国人在戏剧舞台的探索中找到那份笃定的文化自信。

《苏堤春晓》导演高蕾蕾

导演高蕾蕾表示,在《苏堤春晓》这部戏的创排中领悟到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式演剧观,作为一名青年导演,未来会在中国导演理论上勇于探索、勇担责任。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董伟

董伟表示,话剧《苏堤春晓》用沉浸与间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观演关系,亦庄亦谐,体现戏剧假定性。用再现与表现相结合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亦实亦虚,体现了戏剧的虚拟性。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式营造规定情境,带给观众审美愉悦和想象空间,体现了戏剧的现代性,既把握了表演的分寸,又展现了中国的古典美。该剧的成功启示我们,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发扬中国戏曲写意传统,借鉴西方戏剧艺术精华,鼓励一切有利于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就一定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表演艺术家濮存昕

濮存昕表示,《苏堤春晓》“号”到了中国文化的脉搏。辛柏青饰演的苏东坡形象让人惊艳,表演特别好,有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样的苏东坡会让下一代心中生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亲近感,舞台美术“大而不虚,简而不空”。《苏堤春晓》中“春”的气息,是生长的、鲜活的,虽然写的是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但却如此亲近、如此通俗、如此诙谐且调皮,希望更多年轻人来看这出好戏。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

陈涌泉表示,《苏堤春晓》雅俗共赏,庄谐并举;古今融通,东西合璧;冷热相济,悲欣交集;虚实结合、疏密有致;剧组主创在深刻的思考中把握了中华美学精神,表现了中国戏剧的美学要义,展示了当下戏剧的文化之美。田沁鑫导演打破了戏剧艺术以及其他艺术在舞台上的边界,在舞台上实现了“无所不可,无所不能”。

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

崔伟表示,《苏堤春晓》在题材上的选择体现国家话剧院国家队应有的气质和艺术创新精神,剧目在创作中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历史传统,把命题作文写出新面貌。本剧戏谑轻松的自由绽放,带有东方艺术独特品格,是中国演剧观实实在在的践行和探索,对话剧民族化的追求从艺术形式上更自觉走向历史和人物精神世界去,带来了中国故事本身的民族性的张力。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

胡智锋表示,《苏堤春晓》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用宋代文化生活展现当下的气质,用时代性的眼光和视角打量历史,让《苏堤春晓》进入到了现代人的审美视域。跨媒介融合的技术提升了观剧体验,用跳进跳出式的中国式演剧观传递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中央戏剧学院原戏剧文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先

张先从“虚实、阴阳、官民”三种关系解读《苏堤春晓》,他表示,该剧展现了平民视角,打破了高台教化的戏剧样式;从不同角度看人物关系,在生死、阴阳关系中阐述中国的文化思想;剧中的苏轼存在一种“是官也是民”的内在逻辑关系。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流动于台词和行动之间,做到了不是再现一个苏轼,而是塑造一个苏轼。

国家一级演员徐帆

徐帆表示,《苏堤春晓》是田沁鑫导演一点点积累的迸发,本剧用写意的形式讲述了具体的细节情节,导演和编剧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观众的情感需要,打通了不同年龄阶段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辛柏青饰演的苏东坡,台词是有韵味的,带着形体一起,产生了琴弦余音袅袅的回味感,这也是值得年轻演员学习的。

国家一级演员张凯丽

张凯丽认为,原创话剧《苏堤春晓》颠覆了观众传统印象中“诗词大家”的苏东坡形象,用话剧的手法写了活生生的人物。多媒体运用大气、很有效果,快速切换场景,亦古亦今、亦人亦物、亦诗亦画。大胆而广泛应用方言,使话剧彰显出大中华的气象。剧情结构大胆创新,导演让故事摒弃了传统的线性结构,借鉴了中国戏曲的可变性、流动性,让整个舞台充满变化,营造出一个充满宋韵古意舞台空间,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

中央戏剧学院人文学部主任麻文琦

麻文琦表示,本剧通过描写苏轼传递了“公务员”济世救民、修身齐家的抱负。创作者用自身的幽默和苏轼的幽默互相贯通,在自由的创作中形成了任意挥洒的境界,打破了常规的关系,把高密度叙事组织起来,通过舞台上的行动,展现了其背后的意向,有目标、自觉的追求着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贯通和连接。

北京电影学院戏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浩

李浩从“如何塑造人物”的角度进行发言,他认为该剧在塑造苏东坡的时候,打破了历史文本,进入到了心灵层面,在表演过程中既有表现又有感受。除了形体语言的技巧外,表现和体验也是不可缺失的,演员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角色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理解力,对剧中的年轻演员来说,参演《苏堤春晓》是宝贵的经验也是鼓励。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王良波

王良波表示,从创作的现实意义上而言,《苏堤春晓》传递了文化自信,从演出意义来讲,它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本剧是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中国式的表演方式使得表演者打破了创作者的身份,兼具角色、叙述者和评价者多重身份自由转化、自由切换,以互动、联动的方式实现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双向奔赴、共同创作、共融共鸣。

与会专家分别从剧目时长、叙事重点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苏堤春晓》会在之后的排练中进一步加工打磨、修改提高,为下一轮演出做好准备。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苏堤春晓》编剧、导演田沁鑫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苏堤春晓》编剧、导演田沁鑫作总结发言,她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对国家话剧院的支持,对剧目的关心厚爱和对创作团队给予的全面的评价和提出的宝贵建议。田沁鑫表示,剧院始终遵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精神。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质,中华民族向强国跃进的时候,中国的文化艺术该在此时有态度、有行动。创作《苏堤春晓》对于主创团队而言是一次挑战。在剧本创作之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思想构成中,是有儒释道精神完美结合的成分,带着这样的认知,我们有了形成该剧的创作遵循,全体主创团队争取做到“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情”这样的构思理念。这不单是表、导演方面的探索,也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青年艺术家们探索中国式演剧观的过程中,找到中华文明延绵至今,宽广、博大的文化特点,找到属于中国演剧精神的创作态度,属于中国这个“诗歌大国”的浪漫主义情怀。她表示,本次专家研讨会是专业度、学术质量极高的一次会议,《苏堤春晓》会在之后的排练中进一步加工打磨,落实专家建议,《苏堤春晓》剧组会继续努力,让该剧更加好看!(摄影:塔苏)

【纠错】 【责任编辑: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