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声:可乘风破浪,可功成身退-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7/25 09:45:54
来源:北京日报

余声:可乘风破浪,可功成身退

字体:

  不久前,北京卫视特别节目《特别的歌给特别的你》邀请到主持界“老前辈”余声、丛薇反串表演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勾起了一波回忆杀。两人曾在1995年在北京台春晚上首次合作,丛薇唱刁德一,余声唱胡司令,一曲《智斗》堪称晚会名场面。时光荏苒,故人重聚舞台已近30年。借此时机,记者专访到久别荧屏的主持人余声。

  提起余声,几代北京观众都对她记忆犹新,她的声音亲切随和、从容大度,她的台风端庄雅正,充满仪式感。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曾经,北京电视台的国家级重大盛事活动现场,几乎所有大型文艺晚会都不会少了她的身影。很多人好奇,余声为什么早早离开舞台,好像一簇牡丹花正值盛放之际忽然消失,她走得毫不留恋,更让人感到神秘。

  46岁告别舞台,机会留给年轻人

  余声成为几代人心中的传奇主持人和她两次急流勇退的经历不无关系。2005年,年仅46岁的余声离开主持人岗位,在此之前,她正值事业巅峰,是北京电视台最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亦是响当当的招牌人物。忆当年,余声也坦言退下来得有些早,然而,她又说这是个性使然。

  2004年余声父亲患病,手术后突发感染,她陪床照顾寸步不离医院,每天睡在沙发上。病情发展无法预知,余声只得请长假,期间推掉了常规栏目主持工作。幸运的是,父亲的病比想象中乐观,45天后,她回到单位上班一下感觉清闲了。“当时,我主持的栏目台里安排了年轻主持人代班,主持得挺好。大型晚会更是年轻人不可多得的历练机会,不能半途再把人家替下来。”余声回忆说。

  十多年来一直冲在工作一线的余声遇到了休止符,这也给她带来一个机会,让自己得以停驻片刻,前后张望。“起初是我先生提议,要不要考虑退下来?以前我没想过,他一提,坦白说我承认有道理,那时候我对工作是有些审美疲劳了,不像年轻时那么有冲劲儿。继续和年轻人竞争,是为了证明比人家强吗?”

  余声生性豁达,先生的一句话令她茅塞顿开,她说:“就这么个节骨眼上,我想明白了。我不是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幸赶上中国电视行业大发展的黄金年代,已经非常幸运了,接下来的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余声坦言,从万千瞩目的舞台走下来,虽然不再光彩照人,但内心并没有丝毫失落,忙忙碌碌的状态忽然变清闲了,感觉既新鲜又自在。

  胆大心细,掌舵梅兰芳大剧院

  退居二线的生活才过了一年多,余声又有了新机遇,促使她再度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这一次,她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梅兰芳大剧院的首位掌舵人。

  梅兰芳大剧院前身是中国国家京剧院排练场,经商业地产重建开发后,成为一家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1000余座位的多功能剧场。2006年底落成前,中国国家京剧院领导已经决定将梅兰芳大剧院发展成为以京剧演出为主,同时可接待歌剧、舞剧、话剧等国内外艺术演出的综合剧场。实现这一目标,在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势的同时,还需要走市场化经营路线。

  “京剧院的领导首先想到我先生,因为他是戏迷,也经营过房地产项目,虽然他当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可以在业务上帮我出主意。我当过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在电视台这些年积累了不少人脉,一直以来干的都是和舞台打交道的工作。”余声回忆,当时自己胆子挺大,没有任何顾虑就答应了,“先生不放心问我能干吗?他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你没当过领导,半个人都没管过,行吗?我倒觉得问题不大,我对舞台不陌生,和演员沟通应该也没什么障碍。” 就这样,梅兰芳大剧院顺利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余声夫妇注册了北京国艺升平文化发展公司,和中国京剧院签订了为期五年的经营管理合同。余声的身份从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转变为梅兰芳大剧院艺术总监。

  如今回想起来,余声认为经营梅兰芳大剧院的五年是她人生中最满意的一个阶段,她的个人能力得到了全面的综合的发挥,她由衷地说:“这期间,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无私帮助,他们帮助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更是帮助传统艺术、国粹艺术薪火相传,让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我一直心存感激!”

  书房内是张德林先生撰写的楹联:往事如烟随风去,余声似水绕指柔

  从开业那天起,梅兰芳大剧院便是北京西二环上的文化地标,然而作为一个以京剧演出为主的剧场,它是从零起步。十六年过去了,余声还清清楚楚记得那些年的剧院账目。“年轻演员们演一场戏票房卖不到一万块钱就是亏本,因为一场戏不算人工成本,仅电费就要7000多元;剧院刚开业得有人气,第一年我们就做到了224场演出;有一年春节,原有的演出安排临时出现问题,我们请专家出主意想办法,把京剧名角都请来组织了三场强强联合的演出,票房大卖,给我们的经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组织义演,票房及捐款收入近700万全部捐献……”忆当年,余声顿时神采飞扬,好像梅兰芳大剧院是亲手拉扯大的孩子,她长袖善舞、竭尽全力,期待剧院在各个方面都有全优表现。

  余声说:“我当主持人那会儿,能感到导演对舞台的塑造能力,有能力的导演能让舞台上的每个人都大放光彩。所以我经营剧院也有两个朴素的观念:第一尊重演员,第二扶持青年演员。”余声的经营理念是针对不同人群设置不同的票价,比如,针对学生和老年人有低价票,针对游客有旅游套票。但票价体现着艺术家的价值,不能一味迎合市场而无限降低。她一方面广邀梨园名宿,打造招牌式演出吸引戏迷;一方面以展览、导赏、参观等形式丰富演出周边,让不了解京剧的人们有兴趣欣赏国粹,传播京剧艺术。还在剧院的品位和文化氛围上下功夫,用星级服务把梅兰芳大剧院打造成高水平的京剧观演场所。

  余声张德林夫妇相濡以沫相互支持

  五年后,梅兰芳大剧院的经营合同到期,余声也已年逾半百到了退休年龄,她又一次潇洒地急流勇退。这次,她选择和普通退休职工一样回到家里,花了一年时间修整家中小院,养花种草,把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打造得意趣盎然。

  65岁学瑜伽,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

  退休后的余声一心扑在家中,与先生相伴为乐。她家的小院并不华丽,有种浑然天成的趣味,果树、菜蔬、花草应有尽有,亦有小小的亭台水榭,夏日里满目浓绿。她把小院一年四季的景致拍成照片,整理为春夏秋冬四个系列,挂在房间里装饰欣赏。余声家中的装饰品大多出自她与先生之手,先生的书法作品,她的摄影、绘画作品,有一条走廊,面对面的墙上挂着两个尺幅相当的画框,细看是余声把自己和先生的工作、生活照片,昔日的证件、采访报道各自拼成了一幅画,其构思巧妙可见,她对生活的时时刻刻都充满兴致。

  余声的铅笔画栩栩如生

  余声爱玩,在每件所玩之事上都显出很高的天赋。她没学过画画,小时候拿笔就能把家里活蹦乱跳的大公鸡画下来,现在用铅笔画人物肖像更是惟妙惟肖;她小学时被老师选中参加文艺宣传队,很快就能独唱,17岁进部队当文艺兵,从17岁小姑娘到70岁老奶奶她都能演,一台演出从唱歌到表演。余声自谦说:“我是万金油的性格,学什么都快,但钻得不深,这话是我妈说的。”她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哥哥姐姐都学习好、爱看书,唯独她喜欢跟着妈妈学做家务,“我从懂事起,看妈妈一个人操持家里所有事,特别心疼她,就抢着帮她干活儿,洗衣、做饭、擦地、买煤、脱煤坯,我七八岁时都能干了。”后来,余声母亲104岁仙逝,是因为儿女们都很孝顺。

  余声与母亲合影

  一次次功成身退,了解余声经历的人难免为她惋惜,可她却乐天知命。她为父母养老送终,与先生相伴为乐,和朋友聚会,打牌、唱戏、写字、画画,雅俗之趣无一不精。谈到自己的性格,余声提起二十几岁时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鞍钢做图书管理员,从热热闹闹演出排练的文艺兵一下进到安静的图书馆,整天面对着悄无声息的书架。“你知道我当时什么感觉?”余声眼中笑意盈盈地自问自答:“天哪!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我要能在图书馆干一辈子也挺好!我当时就这么想的。”

  随缘惜缘、随遇而安是余声对自己的总结,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为人是她的自我要求。尽管很多朋友为她总是功成身退感到惋惜,余声却不居功,她说:“功成是大家的抬爱,对我而言只是一段经历,身退是必要的示弱,也许再往前走就要献丑了。”采访余声的过程中,能感觉这番话是她发自肺腑,不仅仅是谦虚之言。大众眼中的“不为成就所累”是因为她已跳出了“成败”,不断在生活中开始新的探索与挑战,这才是她的乐趣之源。

  接受采访前,余声刚刚练完瑜伽,并很认真地遵照瑜伽老师的要求调整饮食和生活节奏,这是她今年对自己发起的一项新挑战。65岁的余声还在不断学习新技能,拥抱新爱好,她将种种经历皆视作乐趣,满怀勇气、生机勃勃地在人生中乘风破浪。(记者 金力维)

【纠错】 【责任编辑: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