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工开物》何以爆火出圈-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10/28 08:55:29
来源:文汇报

舞剧《天工开物》何以爆火出圈

字体: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舞剧《天工开物》连续三晚“火爆”上海文化广场,昨晚正式收官。《天工开物》被誉为“十七世纪百科全书”,原著记载的多是明代生产技术和工具。舞剧主创团队另辟蹊径,从宋应星在乱世中隐遁著书的故事入手,把六试不第、艰辛著书、乱世付梓的历程一一呈现于舞台。观众仿佛穿越回到300多年前,走进这位“大明理工男”的“硬核”人生,目睹他以书为帆,将中国智慧传播四海。

值得一提的是,连续三晚演出结束时高难度的谢幕段落被更多舞迷拍摄转发,舞蹈、影像和互联网完美结合,让这部古代奇书“活”在舞台上、活在人心里。

“敢为不同”的傲骨与情怀

以舞剧唤醒“奇书”,用匠心铸就“大美”。舞剧《天工开物》通过舞蹈艺术重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呈现宋应星的傲骨与情怀。“宋应星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启发意义。”在舞剧总导演陆川看来,“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看起来科学、理性,却也蕴含着滚烫的精神。

全剧以“赶考”“著书”“山河”等篇章为线索,展现宋应星科考六次落榜后,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的经历。在一次次长途跋涉的赶考途中,他走访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实地考察生产现场、手工作坊,对手工业、农业和科技产生浓厚的兴趣。读书人被一道名为“科举”的枷锁困住,执着追求功名,而将造福百姓、繁荣国家的科技研究抛诸脑后,这使宋应星颇为痛心。他绝了科举之念,与“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诱惑厘清界限。从此,他脱下“长衫”,用双手拥抱时代,用双足丈量大地,在黑夜中点亮科学的微光。

舞剧《天工开物》由马蛟龙、吕科镝、刘敬、姚亮等青年舞者联袂演绎,全员会“飞”的顶配阵容,让演出爆火出圈。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曾摘下“荷花奖”金奖,是希腊国际舞蹈比赛金奖得主。作为有着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他在巴黎卢浮宫前、伦敦塔桥下等著名地标以一把“红扇”起舞,致力于在海外普及中国古典舞并火爆全网。“许多人知道《天工开物》,但以往的影像资料中几乎没有对宋应星的描述。我被勾起好奇心,对他产生了兴趣。”在采风时,马蛟龙被其坚韧不拔、躬身入局、务实求索的精神深深震撼。他说:“这部作品里,戏剧的成分大于舞蹈,对人物的把控要很精准,有时候要稍微把自己压住一点。”在《天工开物》中,马蛟龙的表演既融合高超技艺,又贴合人物内心,让观众深深“入戏”。

呈现科技之美、工匠之美

《天工开物》主创团队将电影手法融入剧作,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体现在多处细节之中。舞台前后布置双层纱幕,全息投影冲击观众眼球,象征着宋应星逆行世间的空间,将舞台的实景与电影的虚幻和代入感融为一体。“整齐的赶考队列、素净的棉麻服饰、泼墨的视觉写意,舞台的精致画面堪比电影。”观众王稚逸认为,《天工开物》是一部“另类”舞剧。“不同于传统舞蹈作品的婉转叙事,这部新作中还加入了旁白,增加可看性。”

《天工开物》突显“明制美学”的舞台呈现。舞美设计参考大量史料,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大、巧、简”的美学特征。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具有典型的明代版画特点,成为贯穿全局的美学元素,呈现出震撼的舞台效果。有观众评价:如果说《只此青绿》更多地让人沉醉于艺术之美、文化之美,那么《天工开物》则让人领略到了科技之美、工匠之美。

这亦是一台古代劳动人民的颂歌。主创团队从农夫耕种、织女养蚕、酒曲制作、工人冶炼等劳作中提取出动作,凝练为舞者的肢体语言。服装设计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农夫工匠的衣饰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音乐创作采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如打铁、浇筑、耕作、织丝等,简朴又传神。(文汇报记者 宣晶)

【纠错】 【责任编辑:唐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