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日前在央视收官。节目中,主持人龙洋、撒贝宁与单霁翔、杨旭文等嘉宾,走过中国22个不同省、市、自治区的非遗街区,聚焦各地特色非遗,探索非遗的古老智慧和创新发展。节目中,“非遗+”与“+非遗”的内容不断出现,在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内涵,赢得观众口碑。与此同时,综艺与非遗的结合,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很多综艺节目赢得口碑、获取影响力的法宝。
“非遗+”和“+非遗”其实都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领域或元素相结合的表现形式。“非遗+”更强调让非遗的相关内容在综艺节目中发挥主动性。在《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中,“非遗+”的内容随处可见。比如,“广西篇”中展示的“南珠传统养殖技艺”就是通过“非遗+科技”的视角,拆解了养殖的核心技术——“插核技术”。“新疆篇”中,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等内容的展示,则是通过“非遗+艺术”的形式,在展现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遗”的形式,则更强调将非遗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他综艺元素中。比如,在《2024中秋奇妙游》节目中,国宝级文物《四神云气图》和传统非遗绒花技艺等元素的展现,让一档电视节目充满传统文化韵味,借助非遗的魅力,令节目更具看点。而在《青春环游记3》节目中,“春游家族”拜访杭绣传承人,体验杭绣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奔跑吧·黄河篇2》中,“兄弟团”来到兰州了解黄河沿线关于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挑战与鼓相关的任务,体验鼓的文化和历史。在《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里,“非遗研学团”前往多个地方探访非遗项目,展现非遗的生发原境和焕新技艺等。这些节目都是通过“文旅+非遗”的形式,把探访、游戏、研学等方式与非遗项目相结合,将非遗元素融入节目,不仅展示了传统技艺的特色,还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使得综艺节目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传递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升了节目的文化深度。记者 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