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人都可拿起手机记录生活时,专业电影人应如何创作纪录片?12月12日,由北京电影家协会主办的“视界·纪录:浅谈国产纪录片的多元视角与创新表达”研讨会在京召开,一线纪录片创作者、相关专家展开讨论与分享。
爱奇艺纪录片中心总监宁玉琪从平台的角度分析了纪录片的商业化现状与创新,他指出,纪录片对于平台的回报相对于其他类型作品相对较小,但也有《最是烟火慰平生》等历史类纪录片通过运用二维动画、AI与XR等创新技术缩减制作经费,以降低成本提高回报。目前,纪录电影上院线的经费压力较大,可以与互联网云影院做更多的结合。
“我花了十年时间成为专业导演,但是现在所有人成为导演的壁垒越来越小!”纪录电影《武汉日夜》《不孤岛》导演曹金玲感慨,随着短视频、AI技术的发展,个人表达融合非虚构创作越来越普及,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更不应该自我约束,“我们已经很小众了,千万别再设立各种条条框框了。”因此,未来的纪录片更应该具备多元视角与创新表达,同时利用各种新兴科技成果。
2020年的纪录电影《烟火人间》是首部由509位普通人拍摄的纪实影像共创而成的竖屏影像作品。影片通过芸芸众生的“自画像”,让人看见一个生动真实的当代中国。面对这些鲜活真实的素材时,该片导演孙虹真切体会到精英的纪实影像正在被民间的草根纪实影像所冲击。“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响纪实影像的变化,作为纪录片人,我们要第一时间去观察和拥抱这些变化。”孙虹说。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谢辛结合教学经验与观众心理学分析,认为记录的缘起是满足人的好奇心。纪录片以人性的关怀、人文的投入去触发受众的情感。无论何种类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感觉”很重要、情感很重要、记忆很重要。
这场研讨会是2024年度“影苑沙龙”系列研讨会的最后一场。未来,北京电影家协会将继续搭建专业的交流平台,聚焦行业热点、痛点与难点话题,为电影事业发展建言献策。(北京晚报记者 袁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