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潭米粉:舌尖上的故乡-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8/01 16:59:27
来源:新华网

黄潭米粉:舌尖上的故乡

字体:

鳝鱼做汤,稻谷做粉。

粉细如发丝,粉汤浓稠焦黄。

过早的时候来上一碗,嗯,“蛮是那么回事”。

要说湖北人一天中最隆重的事情是什么,

过早一定有着一席之地。

清晨起床,来上一份美味,

这份对早餐的追求是湖北“老饕”的生活态度。

一日之计在于晨,

天门人对早餐的首选,黄潭米粉位列榜首。

 

“天门以西十里,黄潭镇也,盛产米粉。”

粉细长雪白,鳝鱼经过熬煮化在汤汁之中,

粉面上铺着一层“鳝鱼臊子”,

鱼香在有无之间,迅速由鼻息占领味蕾;

糊汤搭配细滑的米粉,

热辣爽口的滋味从嘴巴蔓延到全身。

一天的活力在这碗美食中被唤醒。

 

人在他乡,胃在故乡。

黄潭米粉寄托着本地人固守的乡愁,

他是游子难以触及的远方。

 

天门市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在天门25公里黄金线上,

黄潭镇用文化与传承、特产与美食静静勾勒美好。

只有这里的本地产大米配上本地鳝鱼,

才能拥有黄潭米粉的唇齿留香。

就算是潜伏工作者陶玉玲

想必也会怀揣这一碗乡愁。

 

 

一碗热气腾腾的黄潭米粉,

浓厚的汤汁下蕴含着的历史文化比美味更堪回味。

这一碗手工米粉,穿越三百年,

陪伴了黄土潭到黄潭镇的人文变迁。

百善孝为先,

相传黄潭米粉由明末著名孝子梅公首创。

一次,梅公的母亲生病,不思饮食,日渐消瘦,

梅公心疼,因此苦思良策,终制成鳝鱼米粉孝敬母亲,

主料籼米健脾润肺,鳝鱼则富含蛋白质,

母亲吃过米粉,果然没过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今天的本地人嗦一碗黄潭米粉的时候,

还要加入鸡蛋、炒米、馓子、油条、锅盔等,

酥脆的食物吸收了浓郁的汤汁,

在唇齿中散发鳝鱼和鸡蛋的鲜香,令人流涎。

这份灵魂伴侣式的吃法

据说便是由余文成在黄潭创办的“余义盛”米粉馆中

“万事如意”四件套流传而来。

凭借这份“秘诀”,黄潭米粉经久不衰。

2019年,黄潭米粉入选《中国楚菜大典》;

2022年6月20日“天门黄潭米粉师傅”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劳务品牌;

2022年12月1日黄潭米粉传承人获得湖北省“创新达人”称号。

 

美味的得来总要通过时光才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一碗浓厚顺滑的黄潭米粉要经过30道工序,十天的打磨。

光是制粉就要泡米、磨浆、蒸团、压粉、出粉……

还要制汤、制码,

历经时间的淬炼和匠人的打磨,

才成就了这一碗街头巷尾的艺术。

在黄潭镇白龙村南200米的地方

沉睡着一位名叫谭元春的明代文人。

他在一次外出游学时,来到黄潭镇黄嘴村凤凰岭,

被这片土地深深吸引,就此落户安家。

他与钟惺开创的“竟陵派”风行一时,

获拥护者题赠“楚有材”匾额,

后主持乡试的学台大人也被二人的出众才华所折服,

专门为匾上增加一个“惟”字,题名“惟楚有材”。

这里人杰地灵,才华与美食在黄潭小镇皆不可辜负。

草鞋踏尽家乡远,顶罩烧钟一万斤。

如今,黄潭米粉已经踏出了打破地域限制的步伐,

速食研发技术已经过关,

不仅在外漂泊的天门人将能够品尝到故乡的舌尖美味。

贪嘴食客也将能够足不出户一品天门美食。

 

所以,

过早了没?黄潭米粉,不来“搞一套”吗?

 

【纠错】 【责任编辑:索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