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23 13:19:31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北京门头沟

字体:

门头沟|历史溯源

  地名来源

  “门头沟”具体是指哪条沟谷?具体在什么地方?它又是怎样成为区名的呢?

  在明清时期,门城地区(龙泉镇)属宛平县玉河乡。从横岭到大峪村有一条东西向长达11千米的沟谷,北面是九龙山,南面是南大梁,唐末修建的玉河古道即沿着这条沟谷向西,通往门头沟区腹地的斋堂川,远行山西及内蒙古。现在的门头口村是这条沟谷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从这个节点向西,沟谷狭窄,坡度逐渐加大;从这个节点向东,沟谷逐渐开阔,地势渐趋平坦。

  明代,都城北京长期受到蒙古威胁,朝廷在京西山区修建了内长城,作为保护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朝廷还在每条山路的关键部位修建了关城,驻军把守。当时,门头口村也建有一座扼守古玉河大道咽喉的关城。入清之后,长城内外一统,京城西部的关城失去了军事作用,关城的城台上修建起了庙宇,逐渐演变成过街楼。由于玉河古道从关城下面通过,而关城的门洞又是拱券形的,所以人们就把这座建筑称为“券门”,依谐音叫作“圈门”。以过街楼为界,这条沟谷分成了两部分,过街楼以西称为“门头沟”,意思是“圈门前头的沟谷”;过街楼以东,以地处沟谷出口的村庄命名,叫作“大峪沟”。 这是“门头沟”名字由来较为权威的说法。

  门头沟北侧的九龙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据统计,明清时门头沟的煤窑不下百座。采煤业的发达,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繁荣发展,定居于此的人也越来越多。从东向西,沿着沟谷两侧,形成了门头口、宽街、西店、冉家楼、孙桥、梁桥等村庄和居民点,沟谷中房舍连绵不断,号称“十三里长街”。

  近代,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也开始觊觎中国首都近旁的门头沟煤矿。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大使馆翻译柏卓安最先进入门头沟,对这里的煤炭资源进行了调查。此后,美籍采矿工程师庞伯里、美国地质学家崩派、英国商人海德逊等,纷纷进入京西进行地质考察,并写出了一些考察报告。其中一部地质考察著作,将九龙山南麓、沟谷中过街楼以西的产煤产区,称为“门头沟煤田”,“门头沟”一词首次出现在近代著作之中。在此后的文献中,“门头沟”就正式成为京西煤炭产区的名称。1917年,位于圈门东侧的中英合办裕懋煤矿公司改称为“中英合办门头沟煤矿公司”。从此,“门头沟”的名字就随着煤炭的远销传播到了海内外。

  1947年,北平特别市在此地设立“门头沟镇”,这是“门头沟”三个字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使用。1949年7月,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门头沟区”,之后,门头沟地区的行政区划和政区名称多次调整,直到1958年5月,“门头沟”作为市辖区名才固定了下来,沿袭至今。

↑黄草梁长城

↑燕家台关城

↑圈门过街楼

↑门头沟煤矿旧景

  历史概况

  先秦时期,门头沟属禹贡九州中的冀州。

  周初分封,设燕、蓟两国,门头沟区域属蓟。燕并蓟后,归属燕。战国时期,区境东部,即今龙泉、永定、潭柘寺三镇属燕国渔阳郡,其余地域属燕上谷郡。秦并六国后,区境属广阳、上谷二郡。西汉以后,区境属幽州的涿郡、上谷、广阳等郡。

  隋唐时期,本地政区调整频繁。隋初,区境内今上苇甸、王平镇范围以东属幽州蓟县,其余地域属燕州沮阳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区境分属幽州的蓟、怀戎二县。唐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县西部与广平县东部置幽都县,区境东部属广平县。光启年间,置永兴、矾山二县,区境西部属矾山县。乾宁三年(896年),割据幽州的刘仁恭撤矾山县、幽都县,置玉河县。

  五代之后,玉河县先属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后属金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天眷元年(1138年),玉河县废,区境归属宛平县。元朝时,区境内大部分属大都路(今北京)宛平县,仅沿河城一带初属矾山县,后归怀来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大都被改为北平府,后又改为顺天府,宛平县属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沿河城地区归属宛平县。从此,门头沟全境长期隶属宛平,直至1948年底门头沟全境解放。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区境内建立党的组织,领导工农运动。七七事变后,八路军邓(华)宋(时轮)支队到斋堂一带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在东斋堂村建立了北京地区最早的抗日民主政权——宛平县政府。

  1948年12月,门头沟全境解放,现龙泉镇、永定镇、潭柘寺镇一起脱离河北省宛平县,先后改称北平市门头沟区、北平市二十八区、北平市二十区、北平市十六区。1952年9月,北京市十六区与河北省宛平县合并为北京市京西矿区。1958年5月,北京市撤销京西矿区,除部分区域划归房山区和石景山区外,主体部分设立门头沟区,沿袭至今。

↑门头沟的一处古关城

  历史事件

  定都峰又名望都峰,海拔642米,古称牛心山、牛心坨、瓜槽尖,位于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永定镇和龙泉镇三镇交界点,是绝石梁—马鞍山大梁上一个突出的、几乎是三角形的山峰。明《宛署杂记》称其为“牛心山”,永定镇一代大多称其为“定都峰”,潭柘寺镇一侧多称其为“望都峰”。这座山峰与北京的长安街在一条纬线上,位于长安街延长线的西端。因此,还有一个关于北京建都选址的民间传说故事。

  传说明初,朱元璋分封诸皇子到全国各地做藩王,马皇后因四皇子朱棣智勇有大略,颇为忌惮,生怕对亲生儿子太子朱标形成威胁,就怂恿朱元璋把朱棣分封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贫瘠之地——燕地驻守,是为燕王。燕王出发前,刘伯温密授其“文托姚广孝,武靠常氏(常遇春)后”的忠告。朱棣到任后,即到西山龙泉寺(今潭柘寺)拜访姚广孝。姚广孝观其有帝王之相,留其住寺,次日鸡鸣起时登(定都)峰。时值谷雨,碧空如洗,东方日出,紫气蒸腾,浑河(永定河)横亘,龙鳞闪现,万物生辉。燕王触景生情,高呼:“日上之所,乃我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后绕峰三周,环顾八方。见东方大都如珠似玉,浑河龙形横卧;东南方沃野无垠,龙形入海,又感叹道:“此峰之位,观景之妙,无二可代,真乃天赐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亡,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恐藩王谋反,采纳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各地手握重兵的藩王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燕王遂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靖难军”南下,历时四年,最终夺取皇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新皇帝遥想当年观“日上”之所为“大明千年基业发祥之地”,顿生迁都北京之意,定“日上”之所为金銮殿址,然而“日上”是不可能建筑宫室殿宇的,宫殿的选址成为北京营建工程的一大难题。当时,北京工匠云集,物料如山,而金銮殿址尚未选定,故决定先建皇陵,以分流匠、料,民间遂有“先建皇陵,后建皇宫”之说。永乐八年(1410年),刘伯温托梦工师蔡信,称“观日上之所必为观峰日下之地,可营都定标”,姚广孝听后顿悟,遂将多年前燕王所登山峰所望的正东方一带确定为宫室的所在,工程始兴,故有“北京城始于日上,成于日下”之说,后有人将“日上”或“日下”作为北京的代名词。

↑定都峰上的定都阁

↑定都峰远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陈硕 】
阅读下一篇:
01007006002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12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