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28 17:00:04
来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辽宁抚顺

字体:

抚顺|人文资源

  抚顺“非遗”

  满族地秧歌

  抚顺满族地秧歌是活跃在抚顺地区的满族民间舞蹈,具有火爆、矫健、粗犷、热烈、豪放的表演特点,是满族民间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时也是最受满族人民喜爱的舞蹈之一。秧歌表演中以其大摆大浪、盘旋作势,再现了满族先民英勇善战,游牧民族骑射、征战、劳动生息的民族风情。舞蹈动律上“扬”“蹲”“盘”“跺”“摆”“颤”等动作,极大地丰富了满族秧歌的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充分显现了它丰富的艺术特性,极具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参加秧歌表演的小学生

  煤精雕刻技艺

  煤精,又称煤玉。与一般的煤相比,煤精质轻、坚韧,结构紧密,黝黑发亮,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有些颗粒带清晰的本质细胞结构,甚至可辨树木年轮线。因为它夹杂在一般的煤层中间,故称之为“煤中之精华”,是我国雕刻工艺的特种原料之一。煤精雕刻已有7000多年历史。在邻近抚顺距今7000多年前的沈阳新乐遗址,就出土了“耳塘饰”和圆珠等抚顺煤精雕刻品,这是我国煤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抚顺拥有着丰厚的煤精矿藏资源和悠久精湛的煤精雕刻技艺传承。抚顺煤精雕刻始终沿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砍”“铲”“走”“抢”“磨”“抛”“滚”“擀”“剁”“刨”“钻”“搓”等手法,是抚顺煤精雕刻所持有的技法和工序,2008年,抚顺煤精雕刻技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煤精雕刻作品

  琥珀雕刻技艺

  琥珀是距今9900万—4500万年前的松柏科植物的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多夹杂在煤层之中。琥珀属有机宝石,是由碳、氢、氧和少量的硫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其折射率为1.54,硬度为2 ~ 3,易于加工和制作各种工艺雕刻品。抚顺西露天矿是世界琥珀的重要产区,也是中国宝石级琥珀和昆虫琥珀的主产区。抚顺琥珀以“色彩丰富低调、光泽明亮柔和、质地细腻温润”闻名于世,是世界上较为珍贵的琥珀品种。

  琥珀雕刻种类大体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3种,圆雕为四面体。浮雕为三面体,是平面雕刻。透雕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

  琥珀雕刻的工艺流程分为采料、选料、切皮、造型、破荒、捣角、铲活、走刀、抢细、磨光、钻眼、搓孔、磨形、穿珠、内画、镶嵌、抛光、清洗等多个步骤。

  抚顺琥珀雕刻一直沿袭着传统的手工工艺制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琥珀艺人凭借着智慧和双手,在不使用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用较为原始的加工工具,雕刻出了多种多样各自不同的琥珀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琥珀雕刻作品

  新宾满族剪纸

  新宾满族剪纸是融剪、说、唱于一体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将满族剪纸、满族民歌和满族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边唱边讲的形式剪出作品来。作品内容取材广泛,除了满族传统的嬷嬷人、花鸟草虫,满族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乡风民俗等都是其表现的对象。在新宾还流行一种剪纸习俗,即专门在岁时节日剪纸,寓意祈福消灾、辟邪迎祥。

  新宾满族剪纸技法多样,分为单纸剪、双纸剪、立体组合剪、彩色拼黏剪、松明烟熏剪、火头烧烙剪和吊线动画剪等。所用的材料也比较特别,纸、布、绸、皮革、鱼皮、麻布、桦皮、树叶、红辣椒等材料,皆可成为剪纸艺人表现灵感的载体。有时艺人还根据画面需要,灵活运用烟头、香头或木炭,烫出点、线,增强作品的表现力。2008年,新宾满族剪纸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满族风俗

  满族婚俗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与汉族传统婚俗较为相近,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婚礼的仪式上。

  婚礼当天清早,新郎骑高头大马到娘家迎亲。娘家用轿子或马车护送新娘到新郎家。在进厅堂前,“新郎抽矢三射,云以去煞神”,新娘下车踏红毡,到天地桌前与新郎“拜天地”。之后进入户外帐中,谓之“坐帐”,亦称“留住”。“坐帐”结束后,新郎引新娘从铺好的红毡(贫穷之家多用席茓)上走房门进入屋内。进入屋内时,将马鞍一副置于门槛之上,新娘从马鞍上跨过,取“平安”之意。

  仪式过后,已值正午,宗老在院中设桌,桌上供肉1方、酒3盅、尖刀1把,让新郎、新娘面南跪于桌前。宗老用满语唱3段“阿察布密歌”,唱一段割一片肉抛向空中,举一盅酒齐肩泼在地上,连续3次,称为“撇盏”,为敬告天地之意。拜完天地,新娘由儿女双全老人在帐中“开脸”。

  晚上,新郎、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行合卺之礼。二人争坐褥上,以先为好。褥子下面放筷子,意味着快生孩子。窗外撒五谷杂粮,唱喜歌,叫“拉空齐”。

  婚礼结束时,主人将宾客送到门前,敬4杯酒,称作“上马杯”。喝完酒,宾客要把碗揣在怀里偷偷拿走。次日,新娘跟随新郎按辈分大小去拜见家中亲友。

  新娘到新郎家时,新郎须“抽矢三射,以去煞神”,这是女真游牧骑射时期的抢婚旧俗,用箭射退追赶之人,后来演变为射煞神驱赶鬼妖之意了。

  新娘进入到新房之后,新郎要用马鞭或秤杆将新娘头上的盖头挑下,放在房门上,寓意称心如意,步步高升。

  满族文化

  满族民间音乐、歌舞

  满族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劳动号子、小唱3种。演唱语言有满语、汉语和满汉语兼用3种。内容主要包括山歌、情歌、喜歌、渔歌、悠悠调、丰收歌、子孙万代歌、童谣、舞曲等。

  满族传统歌舞主要有“莽式”和萨满歌舞。莽式,又称“玛克沁”“玛克式”,为舞蹈之意,这种歌舞在清初进入宫廷,属宴乐之首,萨满歌舞即烧香跳神歌舞。满族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活动,如单鼓、抬鼓、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

  满文满语

  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建州女真于今新宾永陵的佛阿拉遗城,参照回鹘式蒙古文,创制满洲文字,即后来的老满文。老满文曾在抚顺地区沿用了30余年,较完整的满洲八旗文化教育体系也在抚顺地区初创。因此,抚顺地区被视为满文字的创始地、满语文化教育的发源地、满族文化的生发源。老满文创制完成后,皇太极又命人对其进行改进,在回鹘字母旁边加上圈点等笔画,形成了新满文。

  抚顺满语方言包括女真语残留和一些蒙古语及变异。清代满语方言,大多来自官方书面语、民间日常习惯语。现代满语方言,大多以满汉融合语或满汉变异语的形式存在。

  抚顺满语满文教育消失于20世纪50年代初。但在民间传统祭奠中仍然保留满文喜条的习惯。20世纪80年代,新宾建立兴京满族小学,设有满语满文基础课程,培养新一代满语满文的传承者。

  满族旗袍

  新宾是满族的肇兴之地,也是满族旗袍发源之地。据记载,旗袍最初是满族人的一种服装,满族先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袍服,著箭袖外套马褂,但男女各异,贵贱有别。满族人又称旗人,故有旗袍之名。

  新宾旗袍在制作技艺上采用平面结构,连身通袖,即衣服是由上下一块布料裁制而成。从外形上看,立领盘扣的特点十分突出。盘扣样式从普通直盘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琵琶扣、双葫芦扣、花型扣等。满族旗袍在裁剪上没有横向腰线分割和胸腰省道,采用的是边缝内收的制作手法,外形轮廓顺畅,曲线优美,能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体形美感。满族旗袍在领、袖、襟、据等处都有大量盘滚装饰,具有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的典型外观特征,摆侧开衩的细节布置。旗袍的制作一般分为量体、裁剪衣身及边条、缝纫三大内容。在缝纫这一项里,又细分为检查裁好的衣片,做缝制标记,烫省,敷牵带,滚边及镶边,合肩缝,合摆缝、袖缝,做领、装领,制作及钉盘扣九个方面,制作技艺十分复杂。

各种样式的盘扣

旗袍

  满族住宅

  由于东北气候寒冷,古代满族居民的房屋建筑自然体现出防寒的特点。屋内修筑锅台和火炕,与室外烟囱相通,其房屋建筑形式是“柱皆插地”,四壁以泥土或石筑之,房顶“覆土盖草”,处处都能体现保暖防寒的需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房屋一般南开门,而门多开在中间,亦有东间开东门者。屋宇为砖瓦或泥土盖草,正房3间5间不等,东西厢房各2间或3间,前为门房,亦称耳房。耳房中间开大门(俗称门洞),以通内院。烟囱圆形瓶状,多立在西首,或立在西山南墙垛外,多由木、泥石或砖瓦砌筑而成。正房南北皆设窗,为木制、花格,上下两扇开合,外糊纸。满族以西为贵。所以,室内东间为灶房兼堂屋,可存放杂物、烹饪食品、加工粮食。西两间为居室,叫“正屋”,长辈寝南炕,子女和下人睡北炕。西屋南北通炕,俗称连二炕。西炕与南北炕同宽,后多变为窄条炕。满族富户庭院多为四合院,围以木障,或砖石栅墙。大门内置影壁墙,东南角竖一索罗杆子,顶有仰斗,放置谷、肉,喂饲乌鸦。这是辽金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习俗。后世满族俗传努尔哈赤曾为敌兵所追,匿于树下,一群乌鸦落在树上,使追兵误以为树下无人,努尔哈赤因此逃生,后族人立索罗杆以酬乌鸦。院中东西两侧建仓房和楼阁式的苞米仓,上置放玉米穗,下置放农具。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纠错】 【责任编辑:陈硕 】
阅读下一篇:
01007006002000000000000001119930121113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