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不仅是泉水之城,更是文化名城,曲艺源远流长。汉有乐舞百戏,元有杂剧弹词,清末明湖居的梨花大鼓余音未了,民国六大戏院里已锣鼓铿锵。这里诞生了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戏剧曲艺,无数文坛巨匠、艺苑名伶与济南结下不解之缘。现当代舞台上,从鼓书、评书、琴书、快书,到坠子、落子、相声、五音戏,南词北曲荟萃,名角大腕云集,济南也因此享有“词山曲海”“书山曲海”“曲山艺海”的美誉。
▼ 曲山艺海
“曲山艺海”一词从何而来、所指为何?
曲山艺海
《诗经》中的《大东》是与济南相关的最早的诗歌;无影山汉墓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反映了济南当时的文艺水准;宋朝的“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的词篇更是家喻户晓;元代的张养浩,祖籍济南,一生文艺著述颇多;明代的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李开先是济南人,他的《打哑禅》是后世单口相声《山东斗法》的蓝本。鉴于此,济南获得了“词山曲海”的称谓。
▼ 彩绘陶乐舞杂技俑
1969年4月济南无影山西汉墓出土,长方形陶盘上塑造了21个造型各异的人物形象。左前方一身穿红袍者,好似领唱或者指挥。中间表演者六位,两女子身着花衣,一红一白,载歌载舞;四男子戴尖顶小帽,着紧身衣,作柔术表演。后侧为伴奏乐队,一列七位,左起依次为吹笙、鼓瑟、击小鼓、敲钟、击磬、击建鼓。左右两侧观赏者七位,长衣广袖,拱手而立。凝目观看,其中右侧三人戴冕冠,身前置酒壶。我国的音乐、舞蹈、杂技艺术历史悠久,到汉代发展到新的水平,这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多有表现,但成组的杂技、乐舞同台演出的立体陶塑仅此一件。
清末民初,随着济南开埠与津浦铁路济南站的开通,济南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外来人口猛增,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其中以说唱艺术最为活跃。报刊上常见有关评书、书曲、书界、说书、唱书、书词等的语句,“书”字被广泛使用于说唱艺术,因此行业组织皆以“书”字冠名。20世纪20年代前后,人们开始以“书山曲海”来称誉济南说唱艺术的繁茂。一个“书”字囊括了所有说唱品种,一个“曲”字几乎把说唱以外的表演门类尽揽其中。济南“书山曲海”的称谓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清末小说家刘鹗也与济南缘分不浅,“曲山艺海”的盛况在他所著的《老残游记》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后,说唱艺术及杂技、皮影、木偶、民间杂耍等艺术门类皆以“曲艺”二字统之,济南曲艺事业也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高峰,外地曲种纷至沓来,出现了很多专业与业余的曲艺队,“曲艺”一词开始深入人心。大势所趋,济南的“书山曲海”渐演化为今天的“曲山艺海”。
▼ 冒雨看吕剧的济南市民
在泉水的滋养下,一大批土生土长的优秀曲艺作品,以精湛的表演技艺、浓厚的地域特色享誉神州大地。马三立、高元钧、骆玉笙等诸多曲艺泰斗也在济南登台献艺并扬名立万,这些更令济南在曲艺界享有与北京、天津比肩的地位,故曲艺界曾有“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儿”的说法。当时,流行于济南地区的著名曲种有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山东评书、济南相声、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单弦、京韵大鼓等。外地曲种也不断传入济南,与本地曲种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交相辉映的局面,济南这座城市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曲山艺海”。
▼ 济南传统曲艺文化繁荣
当代济南流行的曲种都有哪些呢?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最早在明代中期发源于鲁西北、冀南一带的农村,最初是由“敲犁铧片唱农歌”衍变而来,后发展成格式严谨、变化多端的板腔体音乐结构。山东大鼓早期称为犁铧大鼓,后经刘鹗《老残游记》雅称为“梨花大鼓”,老艺人们则惯称“老大鼓”,是我国北方大鼓中最早的一个品种。济南是山东大鼓进入的第一个大城市。自白妞济南明湖居说书开始,山东大鼓艺人陆续涌入这座“曲山艺海”,一时间济南各大茶社、书馆、游艺园无处不有大鼓艺人的声影。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鲁西农村,是在山东大鼓基础上创造出的特有的韵诵体唱法。早期主要演唱《水浒》中的武松故事,故俗称“武老二”,1949年正式被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又名唱扬琴、山东扬琴,是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清朝雍正年间,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地区,早期称作“小曲子”,1933年正式定名为山东琴书。
▼ 二胡也是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
济南相声
济南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表现手段的喜剧艺术,深受群众喜爱。1920年左右,相声开始传入济南。京、津著名相声艺人李德钖、黄金堂、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刘宝瑞、李寿增、孙少林等陆续来济献艺,不但为济南培养出了最早的一批相声观众,还吸引了不少当地艺人改说相声,并逐渐产生了济南方言相声,出现了一批相当有影响的方言相声演员。
济南皮影
济南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一个分支。李克鳌于1915年将皮影自邹县带入济南,后经李福增、李兴堂、李兴时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济南皮影戏。济南皮影戏表演声情并茂,由一人负责操作和说唱,一人负责伴奏。
▼ 济南皮影
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活跃流传于济南商河等地。清朝光绪年间,商河县的王立礼、王立义兄弟到北京卖艺,拜流落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学会花鞭鼓舞,回家乡后将技艺传授给乡人,一直流传至今。花鞭鼓舞表演使用的是一般的腰鼓,同时以小锣、小镲伴奏。舞者头系白毛巾,身着短衣,左胁下斜挎腰鼓,双手各持一鞭,鞭梢系成疙瘩。表演时两条鞭上下翻飞,甩至背后,在胸前和胯下准确地击打鼓面,鞭飞鼓鸣,引人入胜。
吕剧
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与多数以地名命名的戏曲不同,“吕剧”一名的由来说法较多:或云因其早期剧目中吕洞宾题材较为有名;或云其早期剧目中的纸糊毛驴道具颇受欢迎,“驴”讹称为“吕”;或云其主要伴奏乐器坠琴的演奏多用手指捋弦,故讹“捋”为“吕”……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 吕剧
章丘芯子
章丘芯子是一种特殊的民俗表演形式,它起源于明代,系在颤轿的启迪下创制而成。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装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或方桌上移动,后逐渐演化成一种表演形式。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地区,大约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据当地老艺人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并由他的下属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
▼ 鼓子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
济阳鼓子秧歌历史悠久,相传兴起于明朝永乐年间。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有两种:“街筒子”和“跑场子”。济阳鼓子秧歌锣鼓铿锵有力,舞姿粗犷豪放,气势恢宏磅礴,情感纯朴热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 鼓子秧歌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是山东一种古老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泰沂山区,流行于鲁中、鲁东等地区,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朝乾隆末年,徽戏流入山东,与早已传到鲁西南的梆子腔逐渐融合,形成今天的莱芜梆子。
部分图文摘自《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