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配茶点
印有广绣图案的盒子(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传统”与“新潮”结合。(邓老金方提供)
从广州塔到工美港,从天河到南沙,“文创新势力”似乎正成为热潮。行走在这些文创新品间,“非遗”的元素时时扑面而来。古老传统的手工技艺、表演形式、民间习俗,在现代科技、美学等的结合下,衍生出众多新的产品形态。
抖音近日发布的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显示,在90后、00后逐渐成为“听戏”主力的背景下,大量戏剧类视频呈现出强烈的“跨界”“混搭”特征,戏剧与国风歌曲、漫画、说唱、书法的混搭愈加频繁。在年轻人中大受欢迎的国风音乐也使用了许多非遗相关元素,近3年来在酷狗平台上入驻的国风音乐人便有1.1万。
非遗“潮”化,将怎样重新塑造它们未来的发展图景?
2006年5月25日,凉茶正式被宣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凉茶秘方和术语的企业有21家,共拥有凉茶配秘方54个,分别对应54种术语。广式凉茶企业邓老凉茶是“凉茶”1号—9号秘方保护的拥有者。
在EDG世界赛的夺冠热潮之下,12月12日,邓老金方推出了“邓老金方&EDG限定款薄荷糖”,以更灵动、更创新的方式与年轻一代消费者互动沟通。邓老金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意在用创意和新潮赋予国潮品牌青春活力的形象,瞄准的正是喜欢尝鲜的年轻消费者。EDG限定款薄荷糖将果味和薄荷糖相结合,包含有柠檬、水蜜桃、葡萄、百香果、荔枝、草莓6种口味,充分满足了Z代年轻群体时尚化、多元化的口味。他指出,“传统”与“新潮”的融合创新,是在保持品牌特性的同时,不断适应市场消费新需求,做到推陈出新。
广绣产品矩阵 传统图案应用于当代各种场景
日前,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公布,中心联合博物馆、高校、传承人、设计师等多方资源共同开展的《广绣传统图案研究与转化》项目课题即将结项。
项目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统筹;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提供展品支持;广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担任整体顾问;广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陆柳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雪珍、梁秀玲等组成复绣团队;广州美术学院丁敏副教授及其学生团队、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屈汀南等担任研究与设计转化。项目从广绣传统图案中提炼精华,共计采集了200份广绣经典图案,形成广绣基础资源,在原样复绣、数字资源采集等基础上,将广绣传统图案融汇传统意蕴与当代表达进行创作。
项目不但初步建立起广绣代表性传统图案的图样及织绣工艺数据资料库,高校师生、设计师也将传统图案应用于多种场景,形成装饰画、服装、手包、丝巾、套杯、盲盒、书签、冰箱贴等多元产品,并借助新媒体手段进行传播。传统广绣的多元化“产品矩阵”的面貌初现。
美术学院师生跨界非遗领域不是第一回。今年的岭南之窗潮墟非遗活化创新沙龙上启动的“潮墟x广美文创”艺术创意市集,就集结了广美学生所创作的IP作品、文创产品以及广佛地区的潮牌。
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非遗项目的“潮”化,一方面要重视对代表性的“符号”进行提炼、整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符号”的IP化再造。如广州的醒狮传承人赵伟斌在“赵家狮”非遗生活馆里就展示了自主设计、独立版权的100多个醒狮文创产品,包括与广州美院以及动漫科技公司联合开发的VR醒狮和AR醒狮,还有全球首款拥有人机一体操作技术的醒狮机器人。他还自主创编了剧场版儿童醒狮剧;将醒狮与舞蹈相结合。这些文创产品不断放大着“醒狮”的新价值。
把广彩融入茶室 让器物扩展到空间
“90后”广彩传承人陈韵诗与不少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熟识,发现很多人都在认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尝试将更多新的观念、手法、应用场景融入非遗作品创作当中。“跨界”的做法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的作品在重新回归生活,非遗在今天有着更趋广阔的新表达。
在广州非遗街区(永庆坊)的一处三层小楼中,陈韵诗开了一家“广彩茶室”。在这里,传统广彩的图样、器型等元素被重新演绎成多种多样的形态,成为墙上的装饰纹样、空间的光影氛围,一些器物也结合茶室的特点,被赋予了新的功用。店里的茶点都是她自己一种种试吃定下来的,空间布局许多也出自自己的勾画。在这里,广彩由单纯的瓷器变成了一种“体验式空间”。
陈韵诗的父亲是广彩国家级传承人。而她在境外求学的经历、与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朋友们的交流与互动,让自己对“传统”的当代意义有着一些和父辈们不同的理解。她觉得年轻人做非遗传承,应该要在保持非遗核心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无论广彩的表达方式如何变化,其最根本的审美内涵和技术呈现是不会动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