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重启不是洪水猛兽
 
新华社连发五文:重启IPO的重要前提是铁腕执法
    去年以来,针对明显的造假问题,证监会表现勇猛接连开出罚单,甚至一些大型中介机构都依法受到了惩处,此举赢得了市场的赞许。不过遗憾的是,还没有出现力度能足够震慑市场的处罚措施。2013年证监会针对排队IPO企业的财务核查已经逼退160余家企业,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市场的作用。但面对造假频现、包装普遍的A股市场,如何从制度层面把造假冲动降到最低,恐怕是监管层在重启新股发行时必须要考虑的。
  IPO重启倒计时:五大悬疑
  IPO:停与不停都“纠结”
IPO“堰塞湖”亟须疏导
    两个月的IPO财务核查,IPO企业申报数量由过去的815余家,锐减200余家,至615家。证监会针对排队IPO企业的财务核查已经进入复核阶段,哪些企业能够顺利过关,哪些企业或被查出问题,成为市场焦点之一。其中,已经过会的88家企业的去向令人关注。 如果说去年的暂停是在舆论和维稳压力下的无奈之举,那么如今,即使经过财务自查,仍然面对数百家排队等待发行上市的企业,重启新股发行势在必行,这一天终要到来。
融资 or 圈钱
    资本市场为融资者和投资者提供了直接对接的场所。没有融资的市场是残缺的,正常的市场兼备投资与融资功能,不能长期没有新股上市。可是我国的A股市场一直有“圈钱市”的恶名,一些上市公司常常肆无忌惮地“圈钱”,却吝啬分红。近两年来,公司上市不久业绩便出现大幅下滑的情形时有发生。面对“业绩变脸”、“荐而不保”,证监会重拳祭出了措施,对“变脸”公司及其保荐人予以处罚。
投资者“利益” VS 中小企业“需求”
    自去年二季度开始,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看不到希望。很多人认为,正是源源不断的新企业上市抽走了股市资金,影响了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应立即暂停IPO,让股市休养生息。随着股市的持续下跌,这种呼声越来越高。新股发行本应是一个股票市场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却成为一个碰不得的敏感词,一丁点儿相关信息都能让市场闻风而动。近几年来经济环境不景气,暂停新股发行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排队企业为上市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公司治理已付出了巨额成本,暂停一方面加剧企业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企业融资预期渺茫、资金链告急,对众多中小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投票调查1

  投票调查2

  IPO暂停到底能不能救市?

   A股历史上有8次新股暂停发行,其中2000年来有5次。通过A股市场停发新股后一个月、两个月、六个月上证综指收益与停发前比较,可看出,停发后既有正收益也有负收益,无一定之规。直观来看,本轮暂停IPO后上证综指有涨有跌,至今尚未形成明显上涨态势,暂停后形成的庞大“堰塞湖”还成为制约市场上行的“达摩克利剑”。

股市矛盾非一蹴而就 中国证券市场仍不成熟
    股改巨量扩容,造就了中国证券史上最大的牛市,这说明股市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不会因IPO的状态而受到影响。暂停新股发行,或许能起到“安慰剂”的心理效果,但不会实质性改变股市运行的基本趋势。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监管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投资者的损失往往成为暂停IPO的理由,但从根本上讲,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原因是我国证券市场不成熟、市场化程度不高、概念炒作层出不穷、投资者盲目跟风等。暂停新股发行,是对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扭曲,行政之风与市场化的矛盾才会真正伤害投资者利益,投资者对开闸预期的恐慌,真正影响着市场心理预期和股指走势。
  “堰塞湖”数百家容量 层层泄洪不容易
IPO财务自查阶段落幕 162家企业终止审查
    截至4月9日,IPO核查启动以来有162家企业撤销IPO申请,同时,还有107家企业中止审查。IPO企业申报数量由过去的815余家,锐减200余家,至615家。度过了忙碌的2月和3月后,30家被抽查企业以及券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机构们将迎来最“残忍”的4月——他们将等待证监会的抽查。首批30家接受抽查的在审企业名单是通过抽签方式产生,总数约占已提交自查报告企业的5%。
核查风暴后88家过会企业何去何从
    证监会公开信息显示,在过会而未发行的88家企业中,有5家企业由于财务核查而撤单,另有一家因未按时提交财务自查报告而中止审查。可以预期,对于依然在队列之中的80余家过会企业来说,大部分应该都能通过财务核查,即便是存在撤单或被查出问题的情况,比例相对其他排队企业也要低得多。这些企业中的过关者有可能成为IPO重启后的先行者。不过,在暂停这么久之后,IPO重启之后新股必然成为抢手货,打新热恐将卷土重来,如何做到平稳起步十分关键。
股份系统融资制度不断完善 7家挂牌企业完成转板
    3月25日,全国股转系统公布了挂牌公司申报IPO发审进展,目前有5家挂牌企业申请了创业板IPO。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总经理谢庚近期表示,股份公司在股转系统挂牌进行公开转让时已经取得证监会的行政许可,这些公司如果在股本规模和结构等方面完全符合沪深股票市场的上市条件,可以通过介绍上市的方式在沪深股票市场上市。由于介绍上市并不融资,没有公开发行,因此不需要证监会审核。
多家金融企业冲刺H股上市
    悬而未决的IPO重启时间表不仅撩拨着市场脆弱的神经,也耗尽了许多拟上市公司的耐心。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期已经有不少在A股排队上市的公司拟转赴香港发行H股上市,其中包括多家等待数年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券商和一些中型制造业公司,最快二季度就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业内人士预计,为缓解A股上市压力,监管层继去年降低内地企业海外上市门槛之后,将会在今年试点H股IPO全流通,并简化H股再融资审批,港股市场将成为分流A股IPO“堰塞湖”的主要渠道之一
  IPO“恐惧症”背后的反思
IPO重启的心理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中国股市起步于服务国企改革,一定程度上存在行政色彩,暂停新股发行与市场走势或有关联,但难以产生直接性联动。IPO恢复或许不可怕。自1990年A股市场创立以来,共发生7次新股发行重启。对这7次IPO重启的当天以及一个月内的股指涨跌统计,结果显示,重启短期对股指下行的影响有限,重启当日市场表现,跌多涨少,但跌幅有限;而重启后的一个月内市场表现,7次中6次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所以,重启IPO心理层面影响大于实际影响。
没有严厉的惩假机制 不可能有市场化IPO
    充分肯定此次第一阶段财务自查所取得的成果,并期待第一批对所抽取的30家企业所进行的抽查,包括此后的N批次抽查,应会比拟IPO企业的自查更严格,也更规范。因为假如这样的自查、抽查、核查所依据的依旧是重形式轻实质的形式逻辑原则,那么,无论是自查过关也好,抽查核查过关也好,本质上都还是行政权力对格式化信息披露的背书,并不等于诚信的保证。在利益的巨大诱惑面前,谁能保证自查企业个个都会有自知之明,知难而退,而没有胆儿大的还敢铤而走险,企图蒙混过关?这种担忧,与其说是对核查阶段的考验,不如说是对惩假机制的考验。   
肖钢的“信披”承诺 如何让股市恢复投资性
    肖钢上任后表示“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表明证监会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继续推进各项改革,完善各项制度,夯实市场发展基础。而定期召开主席办公会和新闻发布会,表明证监会进一步推进信息公开透明的决心。“证监会主席犹如坐在火山口。”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曾经做过这样的描述。在未来,肖钢还会交出怎样的答卷?在A股长期低迷,财务造假、欺诈上市以及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出现的情况下,在许多散户投资者因为亏损而对监管部门抱有怨气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市场的监管,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恢复监管部门的公信力,给广大投资者以信心,是新任主席将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往期回顾
0100300909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