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13 15:10:42
来源:新华网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字体:

  新华网北京1月13日电(李楠) 1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科技创新引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时期我国主粮种业基本情况、“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主粮育种领域的科学进展以及“十四五”时期中国农科院科学院在科技支撑种业翻身仗的部署情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其中,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作物单产显著提升,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过6.5亿吨,粮食作物满足基本自给。其中,我国水稻和小麦等口粮作物生产保持稳定,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总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我国实施了“大豆振兴计划”,大豆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杂粮作物有升有降,总体保持稳定。

  万建民介绍,“十三五”时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主粮育种领域的科技进展方面,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基础进一步稳固,建成完善了国家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保存总量超过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土建工程已完工,预计2021年投入运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逐渐深入和广泛,组织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3万余份种质的精准鉴定。

  “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引领着我国主粮育种方向,支撑着国家粮食安全。”万建民进一步表示,“十三五”时期,优质小麦“中麦578”亩产达到了841.5公斤,高产抗病早籼稻品种“中嘉早17”年推广达800万亩,“中单808”连续多年成为西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中黄13”成为近30年来唯一推广面积超亿亩的大豆品种。

发布会现场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还选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绿系列绿豆、中红系列红小豆等杂粮新品种,其中“中谷2”米质达到国家一级米标准,成为山东“龙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等品牌小米的主开发品种。

  万建民强调,“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在种质资源、基础研究、核心技术、重大产品等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加快建成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国家作物种质库,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

  二、加强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针对生物育种原创性成果不足,重大基因缺乏等瓶颈问题,以农作物遗传基础科学问题阐析为主线,重点突破优异种质形成与演化规律、重要性状协同调控机理、代谢调控网络与合成机制,构筑农作物精准设计育种的遗传理论体系,支撑保障国家种业安全。

  三、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以种业关键技术原始创新为目标,重点研发不依赖受体基因型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新一代杂种优势利用技术、新型高效精准基因组编辑技术、组合诱变技术、新型育种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术、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等育种关键技术。

  四、加强作物重大新品种培育。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

  五、加快推进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和布局。加大对国家作物种质库、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支持力度。推进国家种业创新实验室、南繁研究院国家作物表型研究设施等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六、加强生物育种产品研发,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加强对生物育种相关技术的科普宣传力度,助推我国生物育种产业快速发展。

【纠错】 【责任编辑:李楠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9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97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