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相较于其他地方,呼伦贝尔的春天来得很慢,但也很浪漫。这里不仅有一望无垠的草原美景,还有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更有善良淳朴的牧民,构成了草原文化的多姿多彩。
草原作为蒙古族人发源地、生长地,与蒙古族人民有不可分割的牵绊。这一次,由新华网制作、无限极独家总冠名的《知食中国》系列节目一路向北,和中国面积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来一场约会,与三位嘉宾一起品尝取自天然、保留原汁原味的蒙餐,探寻其背后的初心与初味。
旭日初升 享用布里亚特式早餐
生于草原、长于草原,蒙古族牧民的饮食来源于草原,保留着大自然最初最本真的美好。清晨时分,鸟儿啾啾,晨露沾草,在马背上看呼伦贝尔初升的太阳,让人心中燃起一种感动与期待。享用一份布里亚特式早餐,与草原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游牧文化在饮食方面的创造力,以及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布里亚特式早餐菜品极为丰富,有奶茶、列巴、千层蛋糕、千层酥、西米丹等。呼伦贝尔的奶茶是咸的,细品会带出一丝砖茶的醇厚,正如这里的牧民,世世代代在草原上积淀的宽度与厚度,深沉而热烈。奶茶的香味飘过草原的清晨,像是对一天的期待与赞美。
别“初”心裁与石头烤肉
冬去春来,草枯草长。草原成就了蒙古族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成就了富有草原风格的民族服饰——蒙古袍。行可当衣,卧可作被,它的美,来自先民对草原最初的情愫。蒙古袍宽大厚实,既可挡风御寒、防蚊虫叮咬、遮暴晒,又结实耐用,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自信、豪爽、豁达的民族性格。
而石头和羊肉这两种取自草原的原料,完美结合简单烤制,所呈现最初最有营养的味道,也同蒙古袍一样,承载着对草原的依恋初心。
石头烤肉是将羊肉加入锅中摆满,上面加一层用火烧红的石头(要鹅卵石,不能有棱角),再加入洋葱、食盐等调料。如此一层一层铺满后,无需加水,将锅盖密封好加热数十分钟后即可起锅食用。高温下肥肉化作油滴落锅底,肉吃起来香软不腻,而且脂肪含量较少,更有益健康。
黄昏时分吃草原手扒肉
肉,是草原上宝贵的热量来源。游牧民族处理肉的时候,会珍惜每一寸每一缕。简单的烹煮不是敷衍,而是对于草原馈赠的感恩初心。
手扒肉是红食(蒙语“乌兰伊德”)中的一种。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蒙古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根据牧民的习惯,一般用作晚餐。
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下羊肉,蘸上调好的佐料。手扒肉肉质细嫩,容易消化,含磷脂多,是冬季防寒温补的美味之一。羊肉性温味甘,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生肌健力、抵御风寒之功效。
草原是辽阔的,亦是寂静的。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人,遵循与自然的约定,适当索取,充满敬畏,尽情驰骋。人与自然,爱与和谐,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铺展开来。若你对城市的灯红酒绿有些疲倦,不妨来到这里。这里的蓝天,放空你的心灵;这里的草原,治愈你的空落与不安;这里的美食,填满你的胃。
据悉,在后续的节目中,《知食中国》将继续以食物为载体探寻中国“食育之道”,以食育精神,健康中国为核心理念,以“食育的定义——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的通识教育”为基本思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寻中国的食育之道。(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