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3日电(记者胡可璐)近年来,我国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等相关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如何科学防治?6月1日,中国营养学会在武汉正式发布《新时代慢性病防治食养食疗策略和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提出以“食养、食疗和营养治疗”为技术措施,推广“食养食疗”工作模式和同防共治“智疗”路径,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满足慢性病患者健康需要。
中国营养学会提出“食养是良医”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主席杨月欣就《新时代慢性病防治食养食疗策略和行动》的制定理念进行了阐述。她表示,慢性病仍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挑战,加强慢性病防治迫在眉睫。研究显示,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措施。我国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设立了合理膳食、全民健身以及慢性病专项行动。《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和《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也明确提出了慢性病防治的工作目标。
目前,我国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近年来慢性病的死亡率持续上升,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仍居首位,其次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病的高发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刻不容缓。
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改善全民营养,有效防治慢性病,2023年初,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中国营养学会提出了“食养是良医”的概念,强调积极发挥食养、食疗、营养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近期,中国营养学会组建了慢性病防治食养食疗工作组和专家组,组织编制完成了《新时代慢性病防治食养食疗策略和行动》白皮书,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食养、食疗和营养治疗”为技术措施,推广“食养食疗”工作模式和同防共治“智疗”路径,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控制危险因素,推动可持续的食养食疗技术发展和应用,满足慢性病患者健康需要,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和慢性病发病与死亡风险。
“合理膳食、因病施膳”是食养食疗的核心
据了解,近年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断增加,在无特效药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饮食“吃出健康”提升免疫力的意识不断加强,各国越来越多地尝试开展“以食为药”(food asmedicine, FAM)行动。尽管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FAM行动通常指的是以食物或膳食为预防或治疗有关的疾病,所提供与医疗保健有关的食品和营养计划。
食疗在中国历史悠久,我国商周时期食养理念已现雏形。经过历史的沉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考查久服或多服的安全性基础上,先后公布了102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质。白皮书也介绍了常见食药物质的经典功能。如山药、茯苓、白扁豆、莲子可健脾;山药、佛手、木瓜、小茴香可和胃;枸杞子、杜仲叶、丁香、肉苁蓉、黑芝麻可补肝肾。
自2023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组织制订并先后印发了针对成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肥胖等8个系列食养指南,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参考相关指南进行指导,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
在下午的媒体发布会上,营养食疗专家、医疗机构临床营养师、食品与营养行业的企业代表以及社区健康教育负责人等分享了各自在食养食疗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困惑。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杨晓光、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张片红、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辛宝等专家表示,食养食疗应结合慢性病特征,提出针对不同慢性疾病的食养食疗原则和方案,做到因病施膳、辩证施膳,探索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的食养食疗方案,提高诊疗有效性,同时要开展学校、社区、养老院等重要场所的健康教育和营养管理,更好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病并发症和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