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报道了哈药总厂污染物排放调查——硫化氢气体超标千倍,周边居民忍受臭味10多年,直指该企业不尽社会责任,不遵守法律法规,明目张胆、偷排乱放。作为一家年销售额近50亿元的全国医药“百强企业”,以“追求人类健康”为企业核心理念,怎么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排污损害着部分人类的健康?口号倒是很响亮,“做良心人,制精品药”,实际行动却恰恰相反。
"[详细]
哈药总厂周边硫化氢气体超标千倍
哈药总厂被曝污染大户
污染物排放调查
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位于哈尔滨城区西南部,它所释放的臭味影响范围波及周边的高校,医院和居民区,而且由于药厂位于哈尔滨的上风口,有市民反映在离哈药总厂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
[详细]
废渣直接倾倒河边
沿着河沟向下游几百米,就是哈药总厂制剂厂。在厂区外,记者看到一个用砖搭建的焚烧炉,里面有大量的废渣在燃烧,废渣可直接排到河沟里。“车间垃圾全往这儿倒,啥都有,盐酸、硫酸。”制剂厂职工告诉记者。
[详细]
传污染已很久 居民忍臭十多年
我们现在就在哈药总厂的院内,刚一进这个大院子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有绿树,有花草。然而记者也同样注意到,在厂区里随处都可以看到戴着口罩的工作人员,记者越往厂区内部走,难闻的气味就越来越浓。
[详细]
哈药集团董事长郝伟哲
谁造就了黑色幽默
底气从何而来
有不少企业把承诺当成华丽的外衣,拿光鲜口号做幌子。在多方强烈质疑声中,哈药总厂为何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哈药总厂污染问题,被当地人称为“哈尔滨市市民反映最强烈、群众最关注的老大难问题”。
[详细]
谁助长了恶胆
是有关部门非但明知故不管,还有点暗中助纣为虐的味道。为何反其道而行?直言剖之,是功利化与虚荣心在地方执政思维中作怪,为了着意推高眼前的经济成果指数,不屑以牺牲社会利益为沉痛的代价。
[详细]
造就黑色幽默
尽管哈药污染问题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重伤害了周边居民及企业工人的身体健康,却能一直红红火火地生产,并在全国媒体上轰轰烈烈地宣传哈药的产品,除了“黑色幽默”,更多是否是“黑色讽刺”呢?
[详细]
哈药直销产业调查
哈药百亿创收梦想陷被传销现实
北海传销人员千里投奔
还要排放到何时
口罩还要戴多久
污染可怕,比污染更为可怕的是对民众健康的漠视。污染是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在于不作为。污染的背后,是对商家生产经营伦理道德的拷问,更是对相关部门责任与情怀的拷问。哈药排污状况已经持续十余年,但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民众诉求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满足,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年之中,相关部门都做了些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治理污染?为什么问题依旧?企业的效益固然重要,但是民众的健康权更不容漠视。污染的持续对药厂意味着利润,但对于居民却意味着健康权的流失,健康危险系数的增大。“追求人类健康”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详细]
该如何“服药”
一家排污企业何以在群众不满、舆论“炮轰”中不做出改变?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公众。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当地群众普遍对哈药总厂排放的异味反响强烈,而相关部门的回应竟然是“排污达标”;企业有关人士称臭气是因为跑冒滴漏,而记者调查发现厂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在地方政府多年对哈药总厂污染问题难以 “痛下杀手”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要有作为:一是,国家环保部门从环境保护角度介入调查,鞭策地方政府和排污企业立即做出改变;二是,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从药品生产等角度介入调查,哈药总厂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规范值得怀疑;三是,哈药集团作为上市公司,其旗下制药总厂大肆排污,不符合“绿色证券”标准,证监会要有作为。
[详细]
扩展阅读
纵容排污是与百姓健康为敌
哈药股份获注近55亿元资产
哈药直销业败局
哈药“被传销”?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执着申报,哈药集团终于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直销牌照。2009年12月1日,哈药直销业务开始试运行。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投资3亿元资金启动的直销产业,起步于“10年创收100亿”的宏伟梦想,却意外地陷入了令人尴尬的“被传销”现实。
[详细]
开局即失控
业务运行之初,哈药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表露无遗。不少人积极加入,成为哈药直销的会员。然而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退出。这个投资3亿元资金启动的直销产业,起步于“10年创收100亿”的宏伟梦想,却意外地陷入了令人尴尬的“被传销”现实。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