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国际 | 港澳 | 台湾 | 财经 | 法治 | 社会 | 纪检 | 体育 | 科技 | 军事 | 文娱 | 图片 | 视频 | 论坛 | 博客 | 微博
预算制度:公开透明

面对日益庞大的国家“钱袋子”,如何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打造“透明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无疑是下一步改革的“重头戏”。
  当前,如何用制度约束财政分钱,解决专项转移支付名目繁多、资金多头下达分散使用等体制顽疾,已成为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的难题之一。在很多财税专家看来,预算的公开透明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向民生倾斜,二是建立对预算的民意表达机制。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指出,当前我国虽然实现了编制四本预算的全口径预算,但管理办法各自有差别,政府基金预算表面是一本预算,实际更像是政府部门的私房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继续加大统筹使用力度。

财事匹配:彻底平衡

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被称作最难啃的“硬骨头”。一些基层人员抱怨,“县里权力芝麻一样小,责任西瓜一样大”。而要破解基层财政困难问题,关键要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改变地方政府事权大财权小状况。而这已成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当前亟须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以前更多是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提法,“支出责任”不同于“财力”,“财力”强调的是钱的来源,而“支出责任”更强调谁花的钱,强调了“谁花钱,谁办事。”

地方债:筑高防火墙

“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被列为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主要任务之一,这充分显示高层对政府债务问题的重视。只有在关上一大堆隐性的后门的同时,打开一扇更阳光更通透的前门,才能让地方政府的融资更安全。
  专家认为,除了财税体制本身需要加以改革,不正确的政绩导向助长了地方债务风险。GDP崇拜及其考核方法刺激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而大量的投资只能通过举债的方式筹措资金,这可谓地方债务规模快速增长的根源。
  化解这样一个规模庞大、错综复杂的地方债务问题,同时又要满足地方政府持续的融资需求,需要极高的智慧。梳理近段时间决策层的表态可以看出,一条疏堵并举的治理思路正逐步清晰。可以说,在源头上堵住盲目发债、算清地方政府“糊涂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如是,地方政府发债才真正可行。

营改增扩围:减负明显

从2012年1月1日起,“营改增”在上海市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实施试点,并渐次扩大到北京、江苏、安徽等9个省(直辖市)。
  2013年8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在其余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推行。“营改增”成效显著。全国企业2013年因“营改增”减轻税负约1400亿元;从制度上,有效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小微企业成为最大受益者;给服务业带来减轻企业税负、扩大业务领域等多重利好;有利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企业更新设备和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大幅提升。
  另外,对小微企业暂免增值税和营业税,使市场主体负担减轻;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着力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一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

房产税立法:着眼长远

2014年,房产税改革可能进入“立法”通道。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立法”在“适时推进改革”之前。这意味着“立法”将成为推动房产税改革的重要路径。
  相比破冰试点已近三年却一直徘徊不前,房产税改革一旦进入“立法”程序将会一步一步更有保障地向前推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这项税制改革不会遥远,但需要一定的过程。
  自房产税改革破题以来,其对楼市的影响更多似乎是在信号层面,但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就房产税改革对楼市而言,2014年将可能是一个带有渐变色彩的年份,伴随着“加快立法”以及被放置到房地产税制整体中考量,其影响将逐渐走向深入。
  房产税改革的最新思路明确将伴随着整个房地产链条上相关的税种改革,这无疑将对卖方、买方市场都产生深刻影响。

上海自贸区:改革第一枪

自2013年9月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这片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已经成为中国最令人关注的一块改革热土。上海自贸区的核心是向市场进一步放权,成为全面改革的缩影与探路石。
  “一行三会”共51条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和措施的出台,意味着金融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体经济发展的整体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在内容丰富的上海自贸区建设方案中,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到目前为止,上海自贸区内无论是放宽服务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实行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还是改革审批制实行备案制,都颇有成效。然而,就未来而言,仍需要进一步实现外商投资自由化,对接国际投资新规则,促进我国外资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
  不仅是负面清单,有专家指出,上海自贸区中许多核心的改革试点,或许等不到在全国各省份分批推广,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因FTA谈判而全面铺开,因此目前来说,尽快探索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与国内政策对接尤为关键。

民营银行:大门敞开

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更多民营银行呼之欲出,银行业市场竞争将更加充分。
  总体看,今年民营银行将会问世,这将是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但民营银行的试点,不会像期待中的那样大干快上,也不会像民资期待的那样,成批批设。民营银行试点,将奉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这不仅是对民资的负责,也是对中国金融改革的负责。不管今年批设的民营银行有几家,银行业大门对民资敞开已无悬念。假以时日,民营银行将会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金融业也将会因为优秀民资的加盟而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
  利率市场化迅速推进,金融脱媒态势凸显,民营资本能控制住风险吗?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指出,未来民营银行经营须防范三重风险:一是银行破产风险加大;二是民营银行必须建立专业的风控机制;三是民营银行业务扩展必须解决外部融资问题。

贷款利率放开:金改提速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央行称,将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我国宏观调控制度的重大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银行业“变局”呼之欲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无疑会带来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方面的突破性进展。但对于银行群体而言,这也意味着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利差可能进一步收窄。
  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这被认为有利于银行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中小、小微领域,推动银行经营模式的调整,不过短期内贷款利率下行或不明显。而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自主化经营,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模式,从而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更趋激烈。

资本项目可兑换:市场开放

自2012年以来,我国资本账户开放步伐明显加快。2012年3月,温州金融改革综合方案允许“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2013年1月,央行提出做好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试点准备工作;5月,证监会和外管局联合发文简化QFII审批程序;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推进个人对外直接投资试点工作”;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市场有声音认为,目前国际金融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我国贸然开放资本项目,可能会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但要指出的是,目前推进资本账户开放是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之一,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预期、新兴市场的资本短期流动等,基本上是短期或者周期性的现象。
  对出口企业而言,在全球范围内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均呈贬值趋势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降低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这当然损害了依赖价格优势的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不过,正如央行副行长、外管局局长易纲所言,人民币升值也切切实实给国民带来了一些福利;而且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股票注册制:股市重生

证监会2013年11月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这意味着A股市场IPO即将重启。此番重启,一方面,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迈出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优先股发行、老股转让、上市公司分红指引、提高借壳上市门槛等措施多箭齐发,有望对冲A股市场的“抽血”压力,拓宽市场长期资金投资渠道。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被视为此次《意见》中的最大的“亮点”。根据《意见》,监管部门对新股发行的审核重在合规性审查,企业价值和风险由投资者和市场自主判断。经审核后,新股何时发、怎么发,将由市场自我约束、自主决定,发行价格将更加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
  证监会主席肖钢表示,这是股票发行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资本市场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这一改革将加速中国股市“去行政化”,凸显市场决定性作用,进而改变中国股市的游戏规则,令投资者对中国股市能借此“重生”充满期待。

Copyright © 2000 - 2013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

版权所有 新华网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