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

  如果说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过去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红利”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分析人士认为,“人的城镇化”通过人的聚集,实现知识的聚集,从而推动创新和提高生产率。

 

"新三驾马车":就业、改革红利和城镇化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化率刚超过50%,实际户籍人口城镇化还只有35%左右。考虑到居民城镇化过程中对交通、基建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需求,未来中国城镇化要达到发达国家近80%的平均水平所释放的需求,将是经济可持续高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城镇化助力经济

新探索方向预示城镇化模式重大转变

新探索方向预示城镇化模式重大转变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关键不在于“快”,而在于“好”。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将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体系,“以市场化制度为本,创自由竞争之基”,激发和保障人们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

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

201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人口规模为6.9亿人,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人口规模为4.6亿,两者差距达到2.3亿。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这一部分人在养老、医疗、教育和公共服务得到较大保障后,终将释放巨大的消费需求。

新型城镇化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速

新型城镇化利于消费保持稳定增速

根据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3.1倍左右,人均消费也是农村居民的3.1倍左右。大量的农民转为市民,除了收入差距会逐步收敛外,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会逐步释放出巨大消费潜能。

工业化与城镇化应当协调发展

工业化与城镇化应当协调发展

改革35年来,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这种状况造成了三个严重后果:一是无法建立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二是农业长期沦为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弱质产业。三是降低了工业化、城市化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综合效应。

四方之困

争相“大跃进” 畸形城镇化乱象频生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城市规划缺乏想象力和品位,动辄想成为“东方小巴黎”、“中国威尼斯”。城镇化离不开政府规划,但定位过高、速度过快、用力过猛,根源是政府行政过度驱动,部分地方政府对城市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没有很好的认识,主观决策意识浓厚,缺乏必要约束和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如何约束地方政府造城冲动?

  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尽管这种竞争曾经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辉煌,但由政府主导的重复低效的投资,如果不加约束,将会造成城市不能承受之痛。如同鄂尔多斯没有产业支撑变为“鬼城”的前车之鉴。

七成进城打工者不愿回乡就业

目前,大量农村户籍的人口在城市工作,人户分离现象比较普遍。在调查中,农村户籍人口占到73.2%,样本量达到3212个,这部分进城打工者被称为“农民工”。调查发现,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他们在未来就业、居留去向方面表现出明确的城市取向。

对粮食安全提出新挑战

一个城里人消费的农业资源,比一个农村人要多得多。城市化率高了,农产品需求总量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食用油、肉蛋奶消费大幅增长,直接导致玉米等饲料用粮的需求大幅增长。

精彩图说

城镇化会议将部署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入城难有望解决

城镇化会议将部署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入城难有望解决

相关链接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