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项改革次序深行,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众多两难选择。 新华财经2014两会直通车,从“中国经济平衡舞步”这一主题出发,追踪现实矛盾,探思平衡之术,记录中国经济关键的历史舞步。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的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头戏。语言狂欢过后,如何准确布局,又将要发生什么?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公有制资本雄厚、资源充足、管理规范、人才济济、技术先进,但包袱重、创新力不足;非公有制机制灵活、创新力强、效率高,但资金资源欠缺、技术管理较落后。在合适的行业运用混合所有制,通过互靠双借、优势互补,将发挥出组合正效益。允许企业员工职工持股,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
  国资委专家组成员表示,两会期间国资改革细则有望明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将有大突破。[点击详细]

混合所有制“开花”:多地力推 央企破题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其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助于“走出去”,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支撑。
  目前,已有北京、重庆、黑龙江多地出台文件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2月19日,处于垄断地位的超大型央企中石化宣布,将在油品销售业务板块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参股, 持股比例由市场决定,具有标杆性的示范意义。[点击详细]

推行存瓶颈:陋习难去 骨头难啃 心中没数

混合所有制在国企推行,受到的障碍和束缚还很多。首先,“大企业病”的陋习难改,不良管理习气、衙门风气仍浓厚,论资排辈、薪酬待遇随人走,缺乏经济活力。
  其次,经过多年股份制改造,虽然很多国企早已变成混合所有制,国资占比已较低,但政府干预仍无处不在,公司治理上不达标。 行政化垄断体制未真正打破,开了玻璃门,还有旋转门,准入限制未真正放开。
  再次,对于如何推行,顶层设计态度不够明确,国企“心中没数”。为 避免造成人为的国有资产流失、避免搞形式主义,步伐更显谨慎。[点击详细]

机遇当前:勇于变身“高大上”

走混合所有制道路,是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国资改造、参股国资项目、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经济将在资本金、投资领域、竞争力等方面获得极大提升。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向产业链高端发展。
  国有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上升到与公有制经济同等的地位,国企对民企敞开大门,对于发展空间狭窄、生存比较艰难的民营企业来说,是振奋人心的福音。[点击详细]

观望加隐忧:吸引不大 缺话语权 心里没底

以往,国资的混合所有制更多从本位主义出发,民资进来只是点缀和陪衬。高兴了,让你多说两句,不高兴就关闭合作大门。很多民企感叹,和国企合作劳神费力,不但没话语权,更别提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民营企业家的合法财产权利也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这样只能带来两个结果,民企“高高兴兴来,垂头丧气走”,不敢再轻举妄动。
  同时,民企能否玩转混合所有制也存在隐忧,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要求其自身弱化家族人治、不搞任人唯亲,破除小生产意识。[点击详细]

融合之术:分蛋糕不如做蛋糕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推动企业积极创造社会财富的动力源泉,这种竞争并非“零和博弈”,不是你死我活的“非公即私”。用宋志平的话说,不存在国有被私有化、也不存在私有被国有化。近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国企和民企不是严格对立,而是可以同等平等、互融互补、共生共荣。
  从市场的角度看,优秀的企业,没有国民之分。[点击详细]

穿新鞋走新路 一揽子方案多面突进

混合所有制的障碍仍未扫清,如何避免原地踏步?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实施细则和办法、明确民企进入垄断行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出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在新兴产业或产能过剩行业试点、分类管理、探索员工持股有效途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单兵突击,而是一揽子方案,多路推进。[点击详细]

【责任编辑】孙炎
混合所有制的蓝图

混合所有制的蓝图

混合所有制是变革的手段,由此建立起真正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期冀。试想,在一个法治、诚信、统一、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微观主体平等、有序竞争,不谈公私,只谈效率、创新,优秀的企业、繁荣的商业、强劲的生产力,会如何蓬勃不息。[点击详细]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