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丨明阳智能:自主创新吹动“绿色新风”-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13 10:59:20
来源:新华网

新质生产力一线观察丨明阳智能:自主创新吹动“绿色新风”

字体:

  新华社广州6月13日电 题:明阳智能:自主创新吹动“绿色新风”

  新华社记者熊嘉艺

  从一望无际的海面到人迹罕至的荒漠,从广袤无垠的草原到砾石丛生的戈壁……一座座白色的风车转动,将风能转化为绿电,带动机器运转,点亮万家灯火。

  成立于2006年的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专注于海陆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创新研发与制造,装机规模居全球前列,拥有近2000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获得超过50种机型的设计与型式认证,将自主研发的风机立在深海、高原、荒漠、戈壁,给世界输送绿色之电。

  图为明阳智能阳江青洲四海上风电项目现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供图)

  转化开发“不可用”风源

  在明阳智能人工智能与仿真实验室,研发人员们正利用仿真视景系统,模拟台风天气下风机的运行情况:在大屏幕上,海面波涛汹涌,一座12MW风力发电机巍然不动,叶片旋转,把台风转化为绿色能源。

  我国东南沿海台风频繁,如何做到台风天既不损坏、还能多发电,是风力发电装备走向海洋的一大挑战。

  “欧洲风电专家曾提出,攻克抗台风技术难题,堪比新能源领域的‘登月工程’。”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说,基于海量的台风区风机运行数据,研发团队全面分析台风的风速、风向、湍流强度等,将研究的数据成果融入到风机的抗台风设计中,让风机实现了抗台风运行发电。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明阳智能已有超过2000台明阳智能风机在我国东南沿海等台风多发区域运行。在去年第9号台风“苏拉”登陆广东期间,明阳智能位于广东珠海市金湾区的自研海上风电机组,抵抗住了17级以上的风力,实现台风期间持续运行。

  从陆地到海洋,明阳智能不断开拓极端条件下风资源利用的新可能:自主研发分段式风机叶片,克服山区运输难题,实现贵州低风速风资源开发利用;开发具有除砂、防砂功能的“沙戈荒”机型,应对内蒙古“沙戈荒”地区沙暴频发、严寒酷暑等风力发电难点。

  让绿电更便宜

  走进位于广州的黄埔文冲造船基地,一座呈“V”字形的风机平台漂浮在水面上,顶部悬挂着两个硕大的风轮,十分壮观。这是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发的“双转子”深远海漂浮式能源岛,将于近期运往广东阳江海域投入使用。

  这座“巨无霸”高达219米,宽369米,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的海域,叶片转动1小时,满发可达电量16600千瓦时。

  图为“双转子”深远海漂浮式能源岛吊装现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供图)

  “双转子”深远海漂浮式能源岛采用漂浮式基座,使风机“漂”在水面上,将海上施工作业变成岸边生产,极大地减少了海上作业时间和建设成本。首创双风轮结构,搭载两台海上风机,在提升机组发电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平台极限载荷,提高了漂浮式平台的经济性与稳定性。

  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预计将把海上风电的单位造价从1.8万元降低到1万元以内,规模化海上风场安装时间从6个月降低到1个月。

  “传统能源的核心是开采,依赖资源禀赋。而新能源的本质是制造,技术创新是基础和源动力。”张传卫说,随着行业不断发展,风力发电从平价走向低价,公司聚焦关键技术突破,以技术驱动绿电的低成本优势,构筑碳成本的新竞争优势。

  探索海洋能源立体开发

  海上风车旋转,海下鱼群肥美。在广东阳江离岸近百公里、水深近50米的海域上,伫立着一座钢结构平台,这是由明阳智能研发的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

  深远海高流速、高溶氧、低污染的纯净海域,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去年11月,“明渔一号”迎来首批渔获,收获金鲳鱼9000余斤,还收获了石斑鱼、金头鲷等试验鱼种。

  “明渔一号”探索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的新路径,海上发电、海下养鱼,实现绿电一体化直供养殖的低碳渔业,立体化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是明阳智能探索海洋能源立体开发的缩影。“我们正在开发海洋能源岛,把一座座风力发电平台相连接,成为一座‘海上城市’,汇聚海上能源和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出给周边岛屿和大陆。”张传卫说,海洋能源岛的开发和自身运转将全部由清洁可再生能源提供能源支持,通过风、光、浪、流、渔业、制氢等多种能源的联合开发,形成优势互补,保障能源开发和供给的稳定可靠。

  图为风渔一体化智能装备“明渔一号”收鱼现场。(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供图)

  意大利贝莱奥利科海上风电项目、日本Nyuzen海上风电项目、巴基斯坦大沃风电项目……放眼全球,一批采用明阳智能设备的风电场稳定运行,为当地家庭提供清洁电力。数据显示,明阳智能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已超过55GW,参与超过800个全球风光电站项目建设或运营。

  “明阳智能坚持技术至上、创新驱动,未来将基于碳中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需求,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全球经济和产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张传卫说。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