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年来,三地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频频牵手。目前,2015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已启动,值得一提的是,千呼万唤的协同发展总规划将于近期出台,所以今年也被认为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一年。可以说,在区域发展的大棋局中,每一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先行的环保、交通和产业对接更是重中之重,各方都在关注今年这三步先手棋如何落子。
自去年下半年,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出台的消息就频频传出,但每次都是只闻其声,于是这一牵动三地神经的总规何时出台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根据多位专家最新预测,上述规划3月底前将会亮相。
  虽然顶层设计未出,但在三地近期陆续召开的“两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均被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专家透露,总规将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区域定位,并将对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对象进一步明晰。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交通一体化建设方面将有较大突破。所以,北京城市总规的修编以及天津、河北的发展方向都在急切等待京津冀整体规划的出台。[点击详细]

2017年实现三地“一卡通”

交通成为优先突破领域。经过一年的调研准备,三地交通“一卡通”项目在2015年正式启动。交通运输部运输司副司长王水平透露说,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要在将来多种交通方式应用方面下大力气,按照“统筹兼顾、兼容并蓄、逐步替换、平稳过渡”的推进思路,逐步推行互联互通的统一标准,争取在2017年实现京津冀跨公交、出租、公共自行车、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客运等多种交通方式及其他交通服务设施支付体系的跨地域互联互通。[点击详细]

京津冀首条城际铁路锁定平谷线

首先落地连接北京和燕郊的轨道交通线路,并不是此前风传的八通线、6号线,而是一条将从北京东北部“拐弯儿”的平谷线。记者获悉,作为京津冀跨区域轨道交通线路,平谷线未来的制式会类似于“城际轨道”,全长70公里,初步规划在河北的三河市、燕郊设站两座。线路设站将实现“大间距”、“高速度”,列车最高时速预计可达160公里,1小时内可抵达北京市区。[点击详细]

环保“协同防治”任重道远

大气治污被看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绕不开的重点板块之一,去年可谓是京津冀三地治污的关键之年。通过机动车限行、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汽车、专项整治扬尘、改造关停燃煤锅炉等措施,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去年平均下降近10%。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今年三地联合治污将加速布局。不过,尽管如此,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根据环保部的统计,2014年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仍然不到全年五成。面对重污染天气,环保部副部长翟青表示,京津冀环境协同治理在机制、制度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区域联防联控还有很大的强化空间。对重污染天气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点击详细]

打破执行壁垒仍具提升空间

在业内人士眼中,如果说2014年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共同防治大气污染机制的初步摸索期,那么今年将成为联防联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底的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确实形成了一次联手治污高潮,三地参考奥运模式,打了一场漂亮的蓝天守卫战。不过,业内也表示,APEC蓝之所以成为社会新热词,除了有民众对于会议期间各地联防联控工作的肯定,也意味着各地在监督政策落实、打破执行壁垒上还有着不小的改善空间。[点击详细]

三省市“同呼吸、共命运”

三省市“同呼吸、共命运”

产业协调发展最核心

在京津冀三大率先突破的领域中,产业协同发展最为核心,也是各方利益博弈最激烈的领域。据了解,京津冀将打造“4+N”产业格局,即4个战略功能区和若干个合作共享平台。4个战略功能区分别是,曹妃甸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张承生态功能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因此,分析人士预计,未来各地的政策着力点都会体现在上述4个战略功能区发展和建设上。[点击详细]

产业对接 取长补短前路漫漫

京津冀三地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布特征。但三地产业对接成绩突出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忧。谈及今年三地产业对接的计划,首经贸产业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表示,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实际上是很复杂的项目,它不仅涉及到对接双方,也涉及到人口、污染、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并且,理想的产业对接应该是在自由配置的情况下进行,而非由政府插手干预,因此政府和社会还需要在更高层面去审视产业对接背后的问题。[点击详细]

【责任编辑】徐曼曼
股市京津冀板块利好将持续

股市京津冀板块利好将持续

京津冀位于中国环渤海心脏地带,是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越来越引起中国乃至世界的瞩目。分析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必然会带动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投资者可关注京津冀经济圈带来的长期发展利好。[点击详细]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