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之门待开启

  城镇化是高层未来关注的首要任务,完善户籍制度是城镇化的要件之一。户籍就像横亘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间的一扇门——这边的人期待着能打开门去到另一边,而另一边的人却紧紧地拉住门把手。改革之难在户籍“开门”问题上可见一斑。但这扇门不会永远关闭。

 

城镇化成败关键在打破户籍藩篱

  在城镇化问题上,一个基本的共识是,一个存在户籍界限,并且在户籍下面又衍生出各种五花八门不平等福利待遇的城镇化,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因此,中国新型城镇化本质上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改革问题,通过推动包括户籍在内的一系列配套改革,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城镇化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更是打破这种身份的严格界限,废除身份等级,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户籍之困

破除城乡壁垒 实现“人的城镇化”

破除城乡壁垒 实现“人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是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方面是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安排,逐渐缩小直至取消不同户籍身份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是开放户籍迁移和准入通道,直接将流动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从中央决定来看,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已经明确。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籍改革难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籍改革难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次性将外来人口全部改成城市户籍人口,不仅对地方财政形成较大压力,也将会出现人口倒挂情况。在他看来,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因为它们集中了全国最好的资源,福利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要解决户籍,同时要解决含在户籍上的公共福利,意味着政府的支出一定会向这方面倾斜,会使原来的居民福利受到很大的影响。

户口实际已成现代生活“入场券”

户口实际已成现代生活“入场券”

  一个城市户口的含金量有多高?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有一份课题报告称,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不管怎么说,人们一个普遍的感受是,城市户口附着太多有形或无形的福利,甚至成了尊严和身份的象征。特别是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户口其实意味着现代化生活的“入场券”。

推进户籍改革要坚持自愿、因地制宜

推进户籍改革要坚持自愿、因地制宜

  户籍本身很好改,关键是户籍背后所依附的那些制度、那些服务、那些权利并不相同。不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涉及整个区域之间的问题。同时,农民工或者农业转移人口当中,有一些可能是愿意到城镇来落户的,还有一些本人不愿意到这儿来落户,要稳步地去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这必然需要一个过程。

门的两侧

门内

市人口数量屡破规划目标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水、电、气、热、煤等供应常年紧张;道路拥堵日益严重、公共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一场小雨就可能造成全城拥堵;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无法满足新增人口需求,带来许多社会矛盾……

地方财力难支

  虽然国家和各省均出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方案,但对地方政府来说,要将庞大的外来人口全部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统筹范围绝非易事,即使是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财政充裕的城市也难以承担。

门外

落户成学生求职永远的痛

  有了户口,就不再是外来户,不再是“二等公民”,就有属于这座城市的感觉,从此有了归属感。不想再有漂的感觉自然成为毕业必须解决户口的一大理由:“没有户口就永远是外地人”。

渴望破除壁垒的“国民待遇”

  社会公平在破除城乡壁垒上,其实就是“国民待遇”这个概念,即不论在哪里享受到的待遇是一样的。“如果高考都一样、师资水平都一样,北京、上海对于学生家长的吸引力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

各地政策

相关链接

0100300909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