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一定要管余额宝吗?

央行的这一动作,免不了引发人们的质疑:央行是否在吹偏哨?有网友认为,类似余额宝这类新的支付方式、消费模式不断做大,“侵犯”了银行业老大们的利益,占领了原本该由几大国有银行瓜分的市场份额,作为“带头大哥”的央行自然坐不住了,通过权力的手给互联网金融产品戴上无形“枷锁”。马云对此事也吐槽回应: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从两会央行行长的表态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人们似乎打消了取缔余额宝、微信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担忧。余额宝这种新鲜事物,先不论让数以千万计使用支付宝的网民直接受益,就从其支取方便、存储自由等便利性上,就让受够了国有银行店大欺人、垄断而效率低下的国人博得了道德同情感,社会舆论更多的也是站在保护金融创新的立场上,原来被排挤在银行理财之外的网民们首次享受到与富人同样的待遇,他们对余额宝的狂热追捧是难以想象的,任何对余额宝的批评都受到过激的反对。

  

尽管其推动利率市场化等创新的意义已经被社会认可,但余额宝借互联网的壳,下的依然是金融产品的蛋,央行作为金融监管机构,对“宝宝”们的安全加以监督,也是依法有据,何况余额宝目前的客户数量已经突破8000万,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如此庞大的资金和用户规模,监管依然必要,余额宝等网上金融产品也确实存在安全上的隐患和漏洞,媒体对此也屡有曝光;另外,不少学者也从专业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如何良性发展提出了疑问,比如:如果等到余额宝们收益率降低,吸引力下降,发生挤兑,如何应对?又比如如:如果“余额宝”继续大规模吸流社会资本,会不会对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影响,会不会破坏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如果金融秩序大乱,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央行作为国务院主管货币政策的行政机关,不可能站在一般网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是要站到更宏观、更系统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提高支付安全,更是其职内之责,不能因有吹偏哨之嫌就超然于外不管不问了。

央行该真正反思的问题是什么?

不难发现,从余额宝以及滴滴打车,这些基于互联网创新的产品都走过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一开始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开始,最后被行业管理部门规范和监管,甚至“打压”,这些创新,无一例外都对传统的行业规范和既得的利益体系提出了挑战,并且有利于社会普通大众,走的是平民路线。信息技术改造社会运行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政府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监管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自主调控作用,为市场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更重要的是,要不断通过余额宝这种创新反躬自省,看看哪些行业垄断还没有被打破,看看哪些领域的制度性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如通过余额宝,央行应该真正反思的问题是,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储蓄率如此之高?为什么居民将储蓄当成财富增长的主要手段?传统金融机构为什么抵挡不了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众所周知,中国的金融体系长期由国有银行占据主要的地位,一方面造成了银行内部融资权利的垄断,另一方面造成了融资渠道不畅和社会融资环境的恶化,同时也衍生出了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和民间借贷。

  

如今,银行的一名普普通通员工,收入都可能超过20万,他们为什么能有那么高的薪水?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因为我国银行特有的地位优势,企业的血汗钱、高房价的一大部分利润统统都流向银行了,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据主导地位有直接的关系。要解决银行业高盈利问题,必须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降低市场准率。更重要的是发展多类金融、发展资本市场,解决融资渠道多元化的问题,防止一家独大。

  

如果央行只是一味地给“宝宝”们套上这样那样的“紧箍咒”,而对五大银行和中国银联的既得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不但做不到公平公正,也只会遏制中国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让金融领域继续在原地踏步。

编后语

何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都有它不完善的地方,余额宝同样也不例外,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也无需过多责难,但“宝宝”们的最大意义,在于促成相关部门的真正反思,打破既得利益思维和格局,推动相关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受益。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