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家企业,207个找家的孩子

4月3日消息,北京第一批外迁公司有207家,主要涉及化工、家具制造、建材、服装纺织、铸造等门类,目前名单已经下发到天津、河北等地。

  

这207家企业并不是“包分配”,而是北京提供名单,由天津、河北等地自主选择中意的企业,然后当地部门和北京市发改委完成对接。由于这207家企业多为“三高一低”企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目前还未出现成功对接案例。

  

这207家企业的境遇,代表了这些产业的集体尴尬。多年来,北京聚集了太多的城市功能,早已不堪重负,此次企业外迁,就是给城市“减负”,先疏散一部分人口。

  

可天津与河北,也同样知道这些企业不能轻易“收养”。作为首都,北京压力是很大,无论是在交通、住房、还是环境方面;可作为首都的邻居,天津与河北也同样深知“三高一低”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负面影响,怎么可能爽快地“接棒”呢?

  

好不容易等到北京肯将部分企业外迁的这一天,结果等来的第一批企业都是“三高”企业,而所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企业都还被好好地“捂”在北京的口袋里,这不符合“互利共赢”原则。吃红烧肉还讲究肥瘦搭配呢,是不是?

一体化不是甩“包袱”,而是找“共振点”

当下,环境问题是京津冀发展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目前,北京的污染企业无论怎么“外迁”,说到底也还只是在京津冀内部迁移,污染总量是没有变化的。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局下,北京希望首先疏解“相对低端,低附加值”的产业,而周边一些城市则强调“高端对接”,这样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呢?

  

一方面,北京需要有序、有步骤地与天津、河北合作,而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劣势资源拿出来分,更不该独占那些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毕竟一体化不只是为了解决北京的烦恼,天津与河北的产业层次也亟待提高。

  

另一方面,天津与河北在拿到第一批名单以后的犹豫和谨慎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这也是对中央提出的“告别以GDP论英雄”的积极响应。但天津与河北还可更主动一些,不必坐等北京列名单,而是主动提出希望迁入的企业名单,结合双方的需求,形成合理的搭配。

  

最后,企业也应当端正态度,自省自问:能不能不当被推来推去的“包袱”,而是想方设法变成“香饽饽”?撤离北京,不应该是落寞地离开故地,而应是积极地奔赴前程,在换一个主战场的同时,也转换企业战略。这些企业可以利用新环境里税收、土地和人力等优势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竞争力,同时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升级的方式改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现状。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各个地区可以争利益,但整个区域内不鼓励争小利、损大局,毕竟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寻找利益的“共振点”,才能避免陷入某种僵局。

编后语

任何决策和选择都是利弊兼有,京津冀的一体化旨在共享繁荣,但也需要共担风险,不能只打自己的算盘。对于迁出的企业,也应该充分尊重其经营自主权,在落实国家战略与维护企业利益之间达成平衡。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