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期

车补落地,勿忘车改“初衷”

     岁末年初,中央层面的公车封存和补贴发放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公众呼唤多年的公车改革,终于走出了踏实的一步。不过任何改革,都会存在一些潜在问题,车补到手,只是公车改革的开始,这一政策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需谨记四个字:勿忘初衷!

1

谨防车补变“额外收入”

    杜绝特权,是公车改革的一大初衷。切实“封存”了公车之后,发点“车补”是无可厚非的,但一定要警惕个别单位和部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手里拿补贴,屁股下面继续坐公车。公车改车补之后,杜绝车补变成公务员特殊福利或额外收入,是公车改革的重要延续。对于这点,除了各个部门严于律己之外,还应该加强监督,包括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为此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很有必要,比如将公车统一外观标志,全部标明单位,以方便群众监督,避免公车“偷偷上路”。


2

要真正补贴做事的人

     “车补”说白了就是公务员出门办事的“车马费”。车补“统一发放”的方式很难避免这样的问题:领导负责安排,下属负责跑腿,可是需要花钱的下属发的车补,却赶不上不需要花钱的领导车补高,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是要考虑的。小公务员拿工资补贴交通费的情况一定要避免,不能让做事的人吃亏,是应当遵循的一项原则,否则期间很容易出现跑偏的情况。


3

“差别化补贴”需考虑

     并不是所有公务员都需要外出办公事,这个和工作岗位相关,也和工作地域相关。那些坐办公室多、很少有外出任务的岗位是不是可以考虑少发点,经常在外边跑的岗位是不是可以多发点?让车改更加合理化,按岗位实行“差别化补贴”很有必要。还有,中央层面车补到位之后,“赶紧执行到基层”成为很多群众的呼唤。而一些贫困和边远地区的公务人员,实际上出门办事的交通成本会更高,车补是否应该向他们倾斜,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4

谨防“伤害”办事效率

     公车变车补之后,办事效率是个重要问题。虽然车补是发了,但是出门办事,公交也好,出租也罢,总是需要自己“掏腰包”了。抱着“钱发到口袋就是自己”的念想,一些公务员会不会消极怠工,从而影响办事效率?比如即使有紧急事务,也不紧不慢坐公交?这个问题是应该提起警惕,并及早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的。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会有更多的制度、更多方面的关系得到理顺,但改革开始阶段,难免存在“盲点”,提前警惕并采取措施,才能让改革更加顺利进行。


  图事

往期回顾

本期责编:吴文娟

 

新华网社交网络中心出品

原创文字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新华微博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7357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