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
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以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为代表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当地的政治活动和斗争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一大批青年领袖从运动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
《环球》杂志记者/田帆 刘芳 徐永春 唐霁
从1919年开始,一批批年轻的中国学子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在巴黎、蒙塔尔纪、里昂等多座城市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探寻民族救亡图存之路。
以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为代表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在当地的政治活动和斗争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觉悟,一大批青年领袖从运动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他们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求学追梦
蒙达尔纪,法国首都巴黎以南100多公里外一座约1.5万人口的小城。日前,《环球》杂志记者驱车前往那里,寻访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印迹。
雷蒙特列街15号,是一栋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三层建筑。百余年前,这里活跃着一群中国勤工俭学青年。如今这里是中国旅法勤工俭学纪念馆,陈列有照片、文件、用具等近千件展品。馆长王培文介绍说,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罗学瓒等革命先辈,有的曾在这里居住,有的在这里参加过活动。
“参观者来到这里,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追忆他们‘勤以做工,俭以求学’的奋斗岁月,总是连声赞叹,敬佩不已。”王培文告诉记者。
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个个坚毅的新青年。他们不远万里而来,为的是追求文化知识,为的是救国图强。
鸦片战争后,中国走上“开眼看世界”之路,历经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痛苦失败。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但中国社会积贫积弱,先进知识分子仍在苦苦探索救国兴邦之路。
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理念激励下,倡导留学欧美成为社会风潮。百年前的法国,因其先进的工业文明和大革命传统,对中国影响颇大。热心教育事业的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积极倡导和组织青年知识分子留法学习。
1919年3月17日,上海汇山码头。89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登上日轮“因幡丸”,他们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批学生。此次出发相当轰动,社会各界举行了盛大欢送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在梳理史料过程中发现,1919年3月至1920年底,有记载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分20多批乘坐轮船从上海黄浦江沿线各码头出发,赴法学生累计约1600人。
蒙达尔纪成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重要活动地,当地人也引以为傲。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蒙达尔纪市把火车站前广场命名为“邓小平广场”。2019年,以浮雕形式再现中国青年求学风采的《百年丰碑》雕塑又落成于此。
漫步这座河道交错的秀美水城,纪念这段特殊历史的“伟大足迹”指示牌有十余个,一条红色旅游路线已于2015年开辟,将中国勤工俭学生当年足迹如串珠般穿起。
对中国记者的到访,蒙达尔纪市市长伯努瓦·迪容热情相迎。蒙达尔纪市政府所在的建筑,正是昔日中国青年就读的男子公学。
聊起百年前的那场留学潮,迪容说:“他们大都是中国各省份的优秀学生、中国知识界的杰出人物,来法国寻找进步之路。”“通过阅读文献、阅读卡尔·马克思,可能也通过接触本地居民和当地工厂的现实,他们发现了共产主义,随后又投身中国革命。”
风雨锤炼
从巴黎十三区意大利广场向西北走几十米,转进寂静的戈德弗鲁瓦街,街口墙上有一块纪念牌,牌上的头像浮雕是国人倍感亲切的英俊面容,每每引人驻足良久。头像下方有金色的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至1924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
如今经营旅馆的华人夫妇领记者走进周恩来当年居住的房间。房间现已改建成标准间。当时,这里只是一间面积仅七八平方米、没有卫浴设施的简易小屋。
身居斗室的周恩来不曾停止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思考。他白天勤工俭学,晚上给天津《益世报》等报刊撰写通讯,并发起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前身),开展党团活动。
由于经费不足,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青年需要一边读书,一边做工。时年16岁的邓小平仅在学校学了几个月法语和商贸,就被迫打工谋生。在法国的5年多时间里,他辗转于钢铁厂、橡胶厂等地打工,也曾从事各种脏累的杂工。
艰苦的求学和做工经历,使邓小平、陈毅等一大批勤工俭学生深刻了解了工人阶级所受剥削,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有了直接认识。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下,他们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
其中,蔡和森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1919年底,蔡和森怀着对革命理想的热烈追求,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他在法国感受着异国文明的冲击和思想潮流的激荡,“猛看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及各国工人运动,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顽强抗争
1921年,由于形势变化,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开始奋起争取自身权益和维护祖国利益。他们首先在2月发起向北洋军阀政府要“生存权、求学权”的求学运动,随后又在6月开展反对当时北洋政府向法国秘密大借款的爱国行动。
当年9月,蔡和森、赵世炎、陈毅等上百名勤工俭学学生代表,为争取“生存权、求学权”,以“入校”名义进入里昂中法大学。
法国当局拘捕了进占里昂中法大学一座楼房的抗议学生,将他们临时拘押在蒙吕克军事监狱。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副主席、法中友协联合会主席阿兰·拉巴评论道:“‘争回里昂中法大学’运动是一次具有合理诉求的正义斗争,学生们为争取公平的学习条件而抗争。”运动虽然失败,但一些青年学生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加成熟。
现如今,这所监狱早已停用,但基本保留着当年的格局。铁丝网密布的高墙耸立,只见一座灰色三层楼房的主体建筑,楼内监舍狭小阴暗,只有接近天花板处一口小窗透过一丝亮光。资料记载,蔡和森、赵世炎等人被拘押在这里时,并未放弃抗争,曾发起绝食。
顽强抗争的学生最终被法国当局遣送回国。阿兰·拉巴告诉《环球》杂志记者:“勤工俭学的学生们在这次运动中得到成长和锻炼,他们中的一些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2021年6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2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