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ike,出海新赛道?

2023-03-22 07:20:02 来源: 《环球》杂志

 

2020年7月1日,在瑞士韦尔比耶,一名男子骑电动自行车攀登阿尔卑斯山,

为即将到来的电动自行车节做宣传

  中国Ebike出海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是国内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和极致性价比,另一方面也源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电机、电池、控制器领域的突飞猛进。

文/崔赫翾

编辑/乐艳娜

  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席卷全球,但也是从那年开始,电助力自行车(以下简称Ebike)引爆了欧美的消费与资本市场。

  为何Ebike如此受到欧美消费者与资本的青睐?中国传统自行车制造业者能从中找到机会吗?

竞争新赛道

  1895年,一位名叫奥格登·博尔顿的美国人申请了一项名为“电动自行车”的专利。与中国人熟知的电动摩托或电动自行车有所区别,这款车试图最大程度地维持传统自行车的样貌,它仍需要人去蹬脚踏,只是通过电力介入让骑行变得省力而轻松。

  彼时,铅酸电池、直流电机已被发明出来,所以将电机、电池、自行车组合在一起并不奇怪。这款“电动自行车”不仅结构笨重,还存在诸多技术限制,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在骑行自行车过程中会劳累的问题。这一时期,带有燃油助力的自行车也被发明出来,而且随着功能的演化,最终成了摩托车的鼻祖。而奥格登·博尔顿发明的“电动自行车”,却成为被束之高阁的专利。直到20世纪末,日本雅马哈(YAMAHA)公司才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Ebike——PAS。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项曾被束之高阁的发明,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却可以用“迅猛”来形容。2021年以来,Ebike在美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欧洲,Ebike的销量更是有望超过所有汽车的销量。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 and Markets的最新数据,截至2022年,Ebike的全球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97亿美元,出货总量为5125万辆,预计会以10.2%的年复合增速迅速增长,并在2027年达到806亿美元的规模。

  深耕自行车领域的厂商们自然不愿错过这个火热风口。截至目前,众多老牌自行车制造商摩拳擦掌,捷安特、Specialized、马林(Marin)等都推出了电助力自行车车型,着手产品拓新和品牌升级。

  虽然Ebike相比汽车少了两个轮胎,但汽车厂商对这一领域投入的热情同样不少。特斯拉、保时捷、宝马、劳斯莱斯等都在Ebike赛道上动作不断。尤其是保时捷,它在2021年底收购了克罗地亚电动自行车品牌Grey.p的多数股权,2022年又宣布全资收购德国电动自行车厂商Fazua。

  对于新兴电动自行车品牌来说,也已有不少获得了头部资本青睐——2021年8月,高瓴领投了荷兰电动自行车品牌VanMoof的C轮1.28亿美元融资,成为Ebike近年来最大额度的一笔融资;比利时电动自行车创业品牌Cowboy获得了意大利阿涅利家族旗下的早期投资基金Exor Seeds投资的2300万欧元;根据美国知名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透露的信息,红杉资本给美国知名Ebike品牌Aventon开出投后5.9亿美元的估值。

把握时代脉搏

  2020年,欧美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受疫情影响而停摆,以Ebike为代表的两轮车逐渐成为缓解短途出行焦虑的主流交通工具。根据美国LEVA(轻型电动汽车协会)发布的数据,美国在2021年进口了近79万辆Ebike,比2020年的46.3万辆进口量增加了70%。

  不过,新冠疫情的因素或许只是短期变量,从消费端需求来看,行业销量能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产品与消费者“对味”。比起纯电驱动的毫不费力,电助力更能让人享受到自由骑行及附带的休闲健身带来的愉悦体验,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结伴骑行成为了当下流行的一种“社交+运动”方式。

  此外,Ebike的热卖也与欧美国家昂贵的公共交通费用有关。2022年3月,伦敦的公共交通和地铁票价迎来了5%的上涨,这是10年来的最大涨幅。由于公共交通票价昂贵,不少人常常靠步行来省钱。当地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能步行的地方绝不坐车,实在太远了才会选择公共交通。而德国将在2023年5月1日起将全德范围交通月票价格从9欧元涨到49欧元。这样折算下来,一年在通勤上大约要花费588欧元。相比之下,Ebike在价格上是有优势的。

  此外,减碳环保、电动化是未来趋势,Ebike可谓把准了时代的脉搏。根据德国联邦环境署公布的数据,电动自行车、汽车、公交车三种出行方式的人均每英里碳排放量对比强烈:驾驶私家车的人均排放量足足有240克,公交出行下降至100克,而电动自行车的碳排放量只有5克。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欧美各国也出台了补贴政策及碳积分政策,鼓励用户购买以电驱动为动力的短途出行交通工具。

  各国政府“真金白银”的补贴,刺激了市场需求,让Ebike乘风而起。比如,美国众议院通过法案规定,当前市民购买电动自行车最高可获1500美元补贴;在德国慕尼黑等城市,购买电动自行车最高可获500欧元补贴;瑞典政府为每辆售出的电助力自行车提供售价25%的补贴,最高可达1000欧元。

  还有一些国家并不以直接补贴的方式推动市场需求,比如在英国,购买Ebike的消费者可以申请销售额30%、最多1500英镑的税收减免。

投资良机?

  海外需求井喷,一个新的千亿级市场似乎在慢慢浮出水面。中国作为电动车制造大国,很快嗅到了商机,包括雅迪、爱玛在内的电动车巨头,都专门研发了新的Ebike车型,包括运动、亲子、折叠等不同品类,以切入欧美市场。中国厂商目前Ebike全球出货量已接近千万辆,不仅让不少传统单车厂“起死回生”,更捧出了数家国内创业公司。

  除了制造厂商,中国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腾讯、小米、大疆等科技巨头都开始挤入这个赛道。根据天眼查的查询结果,腾讯入股了深圳市十方运动科技有限公司品牌TENWAYS,此前这家Ebike品牌已经获得了来自高瓴创投的Pre-A轮融资。而早在2016年,小米生态链旗下品牌米家就联合骑记品牌推出了新款电动助力折叠车。

  中国Ebike出海的最大优势,一方面是国内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和极致性价比,另一方面也源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电机、电池、控制器领域的突飞猛进。电助力自行车的核心技术在电池和力矩传感器上。电池主要影响续航的长短;力矩传感则是一项精密的技术,存在比较高的技术壁垒,对于电助力性能影响更大,而我国拥有较成熟的力矩传感器技术。

  短期来看,Ebike市场前景看好,而且这类产品也很能发挥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在国内市场,有上百家公司入局Ebike,在全世界也有约300个正在销售的Ebike品牌。大量品牌的涌入让市场供大于求,品牌的成功与沉没速度相当。随着赛道越来越拥挤,该领域的竞争也将白热化,出海企业极有可能陷入价格战。长远来看,品牌必须要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定位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幸存。

来源:2023年3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6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