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创投:为年轻创作者插上一双翅膀

2023-05-12 16:21:44 来源: 《环球》杂志

第十三届北影节项目创投终审评委会,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冀、黄轩、姚晨、陈可辛和文牧野

    年轻创作者带着包裹电影之梦的种子来到电影节展这片土壤,作为前辈的评委给出建议并进行“浇灌”,业内各投资、制作、发行、技术公司争相与看中的项目洽谈并“施肥”,电影之梦的种子得以破土发芽。

文/《环球》杂志记者 刘娟娟

编辑/胡艳芬

  “这是我们在创投希望看到的人,他有一定的磨练,人生又经历了一些变化,然后我们再一点,他可能就通了。就是十年磨一剑,现在剑要出鞘了,这一刻就要发轫了。”

  “这几天感觉很不真实,像做梦一样。(得奖)首先是开心,但立即就变成一种鞭策,压力很大。”

  以上,分别来自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单元,《环球》杂志记者对评委张冀以及获得“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最佳原创剧本项目”奖的创作者裘胜斌的采访。

  在电影节展,项目创投并不像竞赛单元、展映单元、大师班、主题论坛那样受大众关注,但这个板块却承托着电影节展的生命力与创造性。年轻创作者带着包裹电影之梦的种子来到电影节展这片土壤,作为前辈的评委给出建议并进行“浇灌”,业内各投资、制作、发行、技术公司争相与看中的项目洽谈并“施肥”,电影之梦的种子得以破土发芽。

等一场雨

  一个30多岁的男子,北漂多年一事无成,因为父亲病重而回到故乡,成为气象局的一名外聘员工,人生仿佛止步不前。恰在此时,小县城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大旱,正如他的个人困境。男子暗恋天气预报节目的女主持人,有一天,主持人播错了气象信息,为了让她误报的“有雨”变成“真的”,男孩为她造了一场雨。

  裘胜斌带着还在修改中的剧本《预报有雨》来到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终审路演的舞台,短短十几分钟的项目介绍便打动了台下的评委、观众及业内相关公司。

  “最后那场雨造出来之后,男孩发现其实不是为女孩造的,更多地是为他自己造的。”项目创投荣誉发布酒会上,记者眼前的裘胜斌,安静腼腆,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说这个故事脱胎于自身经历。

  裘胜斌本科在厦门大学学习日本语言文学,因为热爱电影,后来又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毕业后,他在影视公司做策划,也作为编剧参与过院线电影和网剧制作。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故事,来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否定和打击,他对适不适合做这行产生了自我怀疑,加之外部的一些冲击,2021年,他陷入一种抑郁和焦虑叠加的状态,又适逢父亲生病做手术,他便回到家乡江西婺源陪伴父亲。

  “那时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从凭着对电影的热情一路往前冲,突然进入到一个停滞的状态,感到未来很迷茫。”裘胜斌对记者说,2021年的整个夏天,他每天起床后就去河边散步,然后回到房间把自己关起来写这个故事,母亲问他在干什么,他就谎称在做委托创作的工作。《预报有雨》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说起这个故事创意的起点,裘胜斌依然有些兴奋,“这个点子就像自己长出来的,而背后是无数个不满意的方案。那天我和朋友走在路上,突然间就有了这个想法,我马上讲给他听,他表现得非常兴奋,说这比我之前提过的方案都要好。我当即就决定要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预报有雨》的故事里不只有裘胜斌个人的困境,还有他同学等同龄人的困境,他的一个高中同学选择出家,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我想起我们的少年时代,大家一起玩,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但迈过30岁这道坎,突然间各自都进入了一种停滞状态,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突破。20多岁的时候展望30岁,觉得好像一切都会自然地向前展开,但事实上人生不都是这样的,人到了一定阶段会进入一个瓶颈期。我就想把瓶颈期的这种困境跟大家分享,然后就创造了从北京回到家乡,在气象局工作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

  有了人物雏形,裘胜斌又到老家气象局做了一些采风调研,慢慢地丰富了这个人物的世界。他告诉记者,在讲述故事之余,他还想借这部影片去做一些与气象相关的有趣的事。按照他的计划,影片将会呈现和放大炎热的氛围,最终推向结尾的那场大雨,那场雨是为暗恋的女孩而造,更是为男孩自己而造,他的人生早就渴望一场大雨。

  “这个故事本身也激励了我自己,我希望它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小小的力量。”裘胜斌对记者说,“我认为这比实现我自己的电影梦更重要。”

4月25日,裘胜斌在北影节项目创投终审路演现场介绍自己的作品《预报有雨》

  裘胜斌等的这场“雨”,终于在今年北影节项目创投的颁奖现场倾盆而下。他3次上台领奖,分别领取了“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最佳原创剧本项目”以及“电影音乐扶持计划”3个奖项。这个沉默腼腆的年轻创作者,并未表现出过度的兴奋,而是暗暗下定决心,要把获奖当作新征程的起点,未来要顶着压力一步一步向前走。

插上一双翅膀

  “以前我也跟一些公司聊过,很多公司就觉得你这个故事不错,你可以卖给我,我把它改得更商业,但你不能拍,你不要当导演,我找别的导演来拍。”裘胜斌向记者感叹,他也不是没有犹豫过,但庆幸自己最终坚持到了现在,“我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因为毕竟这是我自己讲出来的故事。恰好这次北影节我把它重新拿出来寻找机会,很荣幸一直走到现在,至于获奖,还蛮意外的。”

  从初审、复审到终审,北影节项目创投的评委们对待项目的态度,让裘胜斌很感动,“评委们的那些问题,是仔细看过剧本之后才能提出的。他们也提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怎么让这个故事落地,可能我这个故事有一点点日系的感觉,包括一些台词,姚晨老师觉得有点偏日漫,如果我要拓宽观众群体,这个问题就要解决。”

  本届北影节项目创投环节,导演、监制陈可辛担任评委会主席,与导演、编剧张冀,演员、监制姚晨,导演、编剧文牧野,演员黄轩共同组成终审评委会。今年的创投单元评委会从编、导、演身份出发,对参评项目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筛选。

  项目创投终审路演现场就像答辩会,在十几分钟有限的时间里,年轻创作者努力展示自己的项目,试图得到评委和观众的更多关注,而评委们抛出一个个犀利的问题、建议,比如“人物、故事还是有一点套路”“你这个故事很吸引我,但讲得还不够清楚”等等。

  编剧出身的张冀对记者说,评委们之所以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年轻创作者们的不足之处,是源于自身的经验,“就像中医一样,病人看得多了,自然而然望闻问切一下子就完成了。一个剧本,你一眼就知道问题的重点在哪,不是结构出了问题,就是主题出了问题,或者人物出了问题。你能看到问题,帮助他指出问题,这些都来自于经验。”

  张冀曾凭借影片《中国合伙人》获得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凭借影片《夺冠》获得第三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此外他还担任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之《相遇》的编剧,担任影片《一点就到家》的剧本监制,他首次担任导演并编剧的影片《长沙夜生活》正在院线上映。

  关于项目创投的评选标准,张冀表示:“首先要新,创新是电影艺术的最高品质之一,突破规则和约束是很难的;其次,也不能为了新而新,而是要真诚,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创新;然后就是技术,就编剧来说,你不写足成千上万个小时,就达不到那个技术,想再多你也表现不出来。”

  张冀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给年轻人具体的指导,“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但这几句话指出的应该是这个项目目前缺陷最大的地方,他这个本子改来改去改了很久,他内心一定知道哪里有欠缺,却深陷其中,你点出来,往往正如他所料,你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他马上就通了。我们评委既是专业人士,也是观众,我们能够从另一个维度和视角帮他们进行调整。真正好的创作者,应该是勇于接受意见的,是不断打开的、不断尝试的。”

  《预报有雨》让张冀眼前一亮。“我们在创投环节希望看到这样的人,他有一定的磨练,人生又经历了一些事情,今天被我们看到,然后一点,他就通了。创作就是一个通的过程,一通就会走向另外一个维度,就像一条直线突然裂变。所以,不要放弃你每天在做的事儿,你每天都在创作,你看起来好像是自我封闭的,好像也比较清贫,在你闯出来之前也不太被人重视,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创作就上升到了另一个维度,有时候是机缘巧合,创作的魅力就在这里。”

  张冀告诉记者,他从裘胜斌身上看到了年轻人特有的那种珍贵的东西,“就是又真诚又很执拗的那种。你能看到这个人物,他内在的东西不被人理解,他好像跟这个世界有话要讲,但是他又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听,所以就要抱怨几句,他有时候像是故意要抗拒这个世界,但其实内心是想接近这个世界。”

  在创投被看见、被指点,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恰如插上一双翅膀,破茧成蝶,开始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翅飞翔。

破茧成蝶

  除了裘胜斌和《预报有雨》,本届北影节创投,还有不少项目让人眼前一亮。比如获得“最具商业潜力项目”奖的《驾》,讲述了农村妇女李桂英的10年生命历程,一辈子从未离开村庄的她,却在43岁因丈夫意外离世而被迫开车上路,10年的风霜雨雪让她在路上站稳脚跟,最后主动选择“游牧生活”,走向心中的自由之路。这个已完成剧本创作、正在融资的项目,将目光投向被主流叙事忽视的“边缘女性”,关注女卡车司机这个群体,传递出对大时代下个体的人文关怀。为了创作《驾》,年轻创作者刘芳曾跟随女卡车司机群体数月,体验生活。

  裘胜斌说,希望大家都能凝聚起来,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挖掘独特的角度,找到不同人的困境,然后各自攀登,大家一起在山顶见。

  裘胜斌并不求快。“我认为这个片子今年就拍太仓促了。任何一个电影想要拍好,从筹备到开机,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你要找演员、要看景、要跟主创探讨方案,夏天就过去了。”他告诉记者,项目创投洽谈会上有很多电影相关公司找他洽谈,包括投资公司、制作公司、发行公司、宣传公司等等,他想找到相互契合的、专业的人去负责其他方面工作,而自己则专注于创作。等电影拍出来之后,他要带着《预报有雨》回归北影节。

  从北影节创投走出来,再回归北影节,就像完成了一份漫长的作业。在今年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在国内外一众青年导演中,山西导演菅浩栋凭《黑夜将至》获得“最受注目导演”奖,而在去年北影节项目创投单元,这部影片获得“优秀制作中项目”奖。在去年的平遥国际影展上,《黑夜将至》获得“费穆荣誉·最佳影片”“迷影选择荣誉”“桐叶荣誉”三项大奖,同时他借钱拍电影的故事也被业界争相传播。

  这些年,还有多个年轻创作者和影片从北影节创投破茧成蝶,被更多观众看见,比如顾晓刚的《春江水暖》、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乔思雪的《脐带》……

  “年轻人登上创投的舞台,有的人被挑中,有的人没有被挑中,这当然是为某些人实现电影梦想创造了捷径。但其实也没什么捷径,这条路还得你自己走。”张冀对《环球》杂志记者说。

来源:2023年5月17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0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官方微博、微信:“环球杂志”。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