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深大,领跑的科研
汇星楼即科技楼,于2003年落成。楼体四面有四个大洞口,形似“窗口”,
与深大的“窗口大学”之称相吻合。中部高高凸起的立方体,则是象征时代与技术的玻璃塔
当一个个科研成果从研究论文演化成产业实体,从“书架”走上“货架”,人们终究会明白,那围绕深圳大学而长出的数百家深大人的企业,是怎样从一条条快速打通的科技创新链上孕育而生的。
文|胡艳芬
“深圳大学不是办在深圳,而是长在深圳”。
40多年来,深圳从中国边陲农业县化身为制造业强市;40年来,深圳大学从初生的地方高校成长为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近10年来,深圳GDP总量从突破万亿元到迈上3万亿元台阶,工业增加值实现翻倍;近10年来,深圳大学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项,到现在每年均维持在300项以上,科研经费从2.36亿元增长到18亿元。
近3年来,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年居全国城市首位。近3年来,深圳大学实现国际和国内排名快速跃升,在四大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中综合实力居国际377位、国内27位,被誉为“内地进步最快的高校”,跑出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深大速度”。
一代代深大人所坚信的“长在深圳”所言不虚。深圳大学正与深圳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共生共荣,形成有机生态。当一个个科研成果从研究论文演化成产业实体,从“书架”走上“货架”,人们终究会明白,那围绕深圳大学而长出的数百家深大人的企业,是怎样从一条条快速打通的科技创新链上孕育而生的。
扎根“双区”,学科与科研再“起高峰”
8月初,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收到了一份来自月球的“土特产”——100毫克月球科研样品——成为全国23名使用责任人之一。在深圳大学即将迎来40周年华诞之际,人们都在期待着这份天上的“礼物”能落地生根,长出新的属于深圳也属于世界的科技成果。
深圳大学学生在实验室工作
落地生根,是科研创新的责任和使命;而“顶天立地,胸怀国之大者”则是国家和时代对高校及科技工作者寄予的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扎根深圳,是深圳大学40年发展历程的真切写照,与坚持“四个面向”一脉相承。
从1983年建校伊始的学科布局就可以看出深圳大学的立校初心和政府最殷切的寄望。当时电子、建筑类学科由清华大学援建,中文、外语类学科由北京大学援建,经济、法律类学科由中国人民大学援建。这些学科均是深圳发展之初迫切需要的支撑力量,不仅奠定了一个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更为深圳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新时代以来,经过多轮高水平大学建设,深圳大学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学科高峰发展态势更加明显。截至目前,深圳大学18个学科进入ESI学科世界排名前1%,并列内地高校第17名。此外,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深圳本土高校中率先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深大的学科发展与深圳产业发展需求衔接越发紧密。“深圳市的‘20+8产业’在深大都有对应的学科支撑,都有对应的教师人才。”深圳大学科学技术部副主任张杰锋说。深大不断加强学校、政府、企业共建共赢共融的合作关系,部分优势学科与华为、腾讯、大疆、迈瑞等世界一流企业深度合作,围绕深圳加快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持续推动“环深大创新创业生态圈”迭代升级。
学科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科研创新“顶天立地”上得到充分而集中的体现,一系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高层次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科研项目也陆续在深大落地,一批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持续涌现。
2022年深大在深圳高校中率先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射频异质异构集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深圳本土高校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与此同时,另有4个深圳大学参与共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于2023年获批。深大10项成果荣获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位居全国地方大学第一;12项成果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等等。深大已逐渐形成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要求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新高地,以独特的贡献服务并融入“双区”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大学在前沿交叉学科与卓越研究方面前瞻布局,力争在服务“双区”建设上引领示范。“我们将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前沿交叉平台,加强多主体、多学科协同,力争做出世界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解决一批多学科交叉复杂问题。”深圳大学发展规划部主任李霞向记者介绍。“十四五”期间,深大将实施“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充分发挥文理工医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重点探索文理交叉、理工交叉和医工交叉,重点推进“信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建造、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等学科交叉会聚平台,推动交叉融合和特色发展。
据悉,为了鼓励“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问题真解决”,深大正在加快推进“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这是由深大校长毛军发提出的围绕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而开展的深大科创跃升行动。张杰锋介绍说:“学校‘自掏腰包’已经资助了一批项目,其中,A类是原创性较强的‘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B类是国家急需的‘卡脖子’技术的重大项目,我们最终遴选出了10个项目给予支持,金额在300万元以上;C类则主要针对35岁以下年轻教师的一些‘奇思妙想’,这些项目的研究思路或许尚不成熟,但确具有前瞻性,而深大已经支持了13个这样的项目。”
毛军发曾在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深大对看准的人或事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一方面努力做到以任务带学科,通过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攻关的任务,吸引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实现“知事聚人”;另一方面以人才带任务,通过支持顶尖科技人才潜心研究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开展前沿探索的科研任务,实现“知人举事”。
向科研“无人区”进军
依托优势学科、交叉学科、高层次科研平台和项目,近年来,深大努力向“无人区”进军,在“卡脖子”领域破题、发力,高质量科研成果捷报频传。
谢和平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全新原理实现海水直
接电解制氢”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谢和平院士团队开创了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新原理与技术,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这个半世纪以来的世界性难题,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陈湘生院士团队首次将超大断面组合式矩形盾构顶管机,引入深圳地铁沙三站项目建设领域,实现了地铁车站施工工法的重大创新;孙慧斌教授团队瞄准“卡脖子”问题,甘坐10年冷板凳,使高纯锗单晶制备能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李猛教授团队首次揭示阿斯加德古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真核生物关系,首次证实产甲烷古菌可以“吃掉”石油产生甲烷,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应用价值;胡章立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科学界寻找30多年的盐感受器及其作用机制,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意义重大;饶峰教授团队则为研制自主通用型相变芯片提供关键功能材料……一项项标志性科研成果在深大不断涌现,标志着深大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深大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研发投入快速增加,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技项目超过11500项。深圳大学的高层次基地、高水平项目、高质量成果数量不断攀升,其基础性科研创新能力已达到中等985高校水平,居地方高校前列,学校也实现了从教学为主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大学的升级转型。
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过程中,深大是特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重镇,她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开展了一系列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以及深圳融入大湾区发展问题的研究。
据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曾宪聚介绍,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始终致力于服务“一国两制”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治理香港的核心智库之一。全校直接或间接从事涉港问题研究的教师超过100人,承担省部级以上直接涉港研究课题超过60项,近3年100多项涉港咨政报告被省级以上机关采纳,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深大贡献”。
此外,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推广特区经验做法;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于建设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文化研究全国高地;特大城市治理研究院着力打造重要的党建研究智库。新时代以来,深圳大学还承担了全市90%以上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全链条打通科技创新链
“学生做的课题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产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正是我们实现价值之所在。”深大研究生院执行院长明仲说。
2022年12月30日,深圳大学与华为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2年5月,华为举办第八届软件精英挑战赛,“英雄帖”一发出,全球826所高校的21813位学子参赛,3291支参赛队历经两个多月的激烈角逐,最终由深大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教授梁正平指导、3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团队捧回全球总决赛冠军桂冠。
“这难得的成功得益于梁正平领导的计算智能及应用实验室。实验室长期致力于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在智能优化领域的国际前沿深耕,探索各类智能优化算法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明仲表示。
赛事固然可以将企业“堵点”醒目地展示于众,但并非沟通企业与科研工作者的常态。若不能打通科研人员、企业、资本方之间的通道,那他们彼此便成为分散于汪洋上的一座座孤岛。所幸,深大有一支自驱力极强的团队——技术转化中心,他们不断将手捧科研成果的老师往实验室外推,去和企业见面,去大胆“卖瓜”,将一个个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如今深大成果还在实验室,就被资本盯上的情况比比皆是。”深大技术转化中心主任助理、深圳大学概念验证中心主任魏兴华说,“技术转化中心是服务者,也是资源整合者。我们不仅会时常主动与老师们对接,告诉他们哪种成果转化形式对自己有利,还组建了法律团队,帮老师们确定成果转化的法律形式,为他们梳理适合其成果产业化的商业模式,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报告。”
近年来,我国发明专利数量大幅增加,连续多年名列世界第一,但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被称为科技应用的“死亡之谷”。为跨越这道“死亡之谷”,深大技术转化中心孵化出了深圳首家概念验证中心,为成果转化提供资助、创业服务和创业空间等“一站式”服务,将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进行有效衔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如今,“成果转化”一项已纳入对深大教师、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综合体系,这不仅使得深大对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贡献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也促使教师、科研人员更主动地将自己的成果播撒在深圳肥沃的产业土壤之上。
改革永远是进击的法宝
改革永远是进击的法宝。作为扎根特区的大学,深大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已推出200多项改革措施。采用“小步快跑”模式,成熟一个改革一个,改革一个成功一个,将改革落印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
深圳大学把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快学科布局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先后成立理工创新实验班等36个特色实验班、15个本研贯通培养卓越班,为推动原始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
说起创新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班的生动成果,就不能不提腾讯云人工智能特色班——“腾班”。“腾班”是由深圳大学和腾讯云联合打造的人工智能特色班,人们常常会说那里聚集了深大理工科的尖子生,校园内外都是“腾班”学子没毕业就被“大厂”预定了的传说。除此以外,更令人情绪“复杂”的是,“腾班”的骄子们往往“脑洞很大”,有着“出其不意”的才华——他们想,既然腾讯是“鹅厂”(因标志是企鹅而被民间戏称为鹅厂),不如养鹅吧!
于是2022年4月,16名“腾班”大二学生盯上了狮头鹅,他们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了“鹅体识别”系统,建造了人工智能养鹅场。在此过程中,腾讯的算法工程师常常成为紧急“救兵”,通过线上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了许多难题。最终,新一批狮头鹅的存活率提升了30个百分点。
深圳大学围绕科研团队项目支撑所进行的“放管服”改革也亮点纷呈。
以谢和平院士团队“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项目”为例,其从提出到完成,都是在深大,且只用了5年时间。李清泉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到,“深大为院士团队创造了宽松的探索环境”。“一个细节是,为了按照院士团队提出的场地建设要求建造实验室,我们快速响应,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对汇星楼的停车场进行了合理化改造。”
“此外,学校还联合广东省、深圳市的相关项目资金对团队进行最大程度的支持;还在人才引进上进行了制度配合,以此为团队创造成果培育的土壤。”魏兴华说,学校在放权给院士团队的同时坚持做好“放管服”,“学校对院士团队在基础研究上所设课题不做具体规定,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等实行包干制。然而放权的同时还要管得住,我们设定经费使用的总范围,只要是在此范围内,团队的项目负责人都可以自己决定。”
学校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是激励科研团队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学校赋予科研团队85%的知识产权所有权,且成果转化85%的收益也归科研团队。此外,深大还采用现金+股份的“混合转让”模式,促进投资人更好更快做出决策。
把深圳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深大科学技术部主任崔宏志看来,越来越多涉及不同学科的高端人才向深大聚拢,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深圳的区位优势。
放眼全国,深圳的创新活力全国领先,聚集了数量可观的高科技企业。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精细化工研究的彭孝军就曾表示,他对深圳向往已久,深圳对芯片的需求量最大,但广东在芯片相关技术研究方面却相对薄弱,这是严重的不匹配。他来深圳后,大量下游企业需要他们的技术,为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了许多机会。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市政府是当之无愧的服务型政府。早在2019年,深大获批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市和广东省政府预计投入的经费达20亿元。除充足的经费支持外,还有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深圳市政府曾出台关于博士后引进的政策,被认定为后备人才者可享有住房补贴。最高峰时,深圳大学在站博士后超过1500人,这对深圳大学科研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支持。
深圳市身处先行示范区、大湾区,在各种政策叠加及区位优势影响下,学校在深圳各个区成立综合性集约式科研转化平台,强化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让深大的影响力辐射当地。这些创新研究院利用自己的师资与当地企业合作,把资源与人才优势汇集起来。
与此同时,深圳还拥有大量的行业领军企业,仅深圳大学所在的辖区南山区,就有超过200家上市公司。深圳大学借助区位优势、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智库优势,积极推动与华为、中兴、腾讯、华大基因行业领军企业,围绕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智慧校园等诸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