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品里的中东印象

2024-06-13 10:13:08 来源: 《环球》杂志

 

2014年6月18日,在耶路撒冷附近的卡兰迪亚难民营,

85岁的阿卜杜勒在一幅描绘巴以冲突的壁画前留影

文/胡丹花 修蕊 张丹

编辑/吴美娜

  盛产石油、文化保守、安宁稀缺……提到中东,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印象。但实际上,这片土地上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巨变——作为极具意义和魅力的表达方式,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文艺力作与近些年中东社会变革和发展同频共振,敏锐回应着现实。

  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和理解中东的全新视角,让人们得以洞察中东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挣扎与希望,理解他们在现实挑战下的坚持与梦想。

多元文化交汇的现实反映

  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宗教文化的交汇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涌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东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步入新世纪,中东地区的时局更加错综复杂,民众陷入迷茫,如何处理多元文化的复杂交融也再次成为中东作家探讨的焦点。

  他们以笔为剑,揭露因宗教信仰差异导致的分歧与冲突,更深入地探讨不同族群在跨越隔阂、弥合差异、寻求共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路径选择。例如,埃及作家巴哈·塔希尔于2007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日落绿洲》,讲述了埃及反殖民反封建的奥拉比运动(1876~1882)遭遇失败、埃及被英军占领背景下,为埃及傀儡政权效力的男主人公马哈茂德,在爱尔兰籍考古学家妻子凯瑟琳的陪伴下,前往锡瓦绿洲赴任的故事。

  巴哈·塔希尔巧妙利用历史的棱镜,借古喻今,对当今中东社会面临的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等问题深刻思考,强调坚持对话、坚持认同、反对宗派主义、反对思想封闭对于消弭分歧、促进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黎巴嫩裔美籍作家拉比·阿拉梅丁的小说《说书人》(2019)通过一个黎巴嫩家庭四代人的命运浮沉,绘就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画卷,展现黎巴嫩社会中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元素的共存与对话,不仅彰显出中东文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更传递了一种超越国界、宗派的情感共鸣。

  伊朗艺术家穆尼尔·法曼法玛妮的作品深受古典波斯装饰艺术和西方抽象主义的影响,她的代表作《九边形》通过使用伊朗传统的几何图案和切割玻璃马赛克技术尽情渲染中东艺术底色,与此同时大胆借用西方抽象主义话语,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感受。

  伊拉克裔美国艺术家哈拉曼的作品受到波斯细密画、日本浮世绘和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的多重影响,她从作为难民的个人经历中汲取灵感,通过绘画和雕塑作品探讨性别对立、流离失所和身份认同等话题,其代表作《移民11》刻画了一位体态扭曲的舞者,暗指因移民而导致的自我变形和地位弱化。

  阿联酋摄影家法拉赫·卡西米大部分作品的题材来源于其家人和朋友在纽约和阿布扎比的“双城生活”。在其作品中,人物面部表情往往被刻意遮挡,但摄影场景却色彩鲜明、温馨感人——这种源于西方后现代社会的观念摄影艺术,其本身便是中东社会、文化加速多元化的表现。

  中东电影长期立足本土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现实主义表达,随着创作新视角的融入,其叙事主题和影像风格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叙事主题上展现社会现实与人性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比如书写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观念交融、碰撞的《人间诗句》;反思社会现实并探讨电影伦理问题的《无熊之境》;将成长主题放置于残酷现实语境中进行观照的《气息》《何以为家》。

  这些作品在主题选取上与中东地区社会现状紧密结合,体现出创作者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受此影响,中东电影进一步流露出对底层民众、边缘群体的人道主义关怀,在影像风格上则呈现出简洁质朴、含蓄隽永的诗意特征。

  以伊朗电影为例,其鲜明的民族性创作取向让人们看到其如何有效建构了中东电影的独立话语空间。影片《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民族性为底色,以社会公共美学为内在追求,对阶级差异、家庭困境、宗教道德冲突等人类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小鞋子》以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儿童视角彰显伊朗电影鲜明的诗意风格;《十三》以深刻的“哲学色彩”和“宗教伦理色彩”做关于生命的探讨,其影像同样带有浓郁的诗意风格。

社会变革与身份认同的探索

  2010年底爆发的所谓“阿拉伯之春”,给中东地区带来持久的动荡与不安。政治变革、经济萧条、社会失序等问题层出不穷,巴以冲突更是愈演愈烈。中东文学也随之转向,“革命”之初的乐观情绪逐渐消退,代之以反乌托邦式的深刻剖析与反思。

  如埃及作家穆罕默德·拉比阿的《水星》(2015)、约旦作家易卜拉欣·纳斯鲁拉的《狗的第二次战争》(2016)、黎巴嫩女作家胡达·巴拉卡特的《夜信》(2018)以及巴勒斯坦作家巴希姆·汉达卡吉的《面具,天空的颜色》(2023)等作品,均深刻反映了中东社会的现实困境。其中,有些作家运用科幻元素,以隐喻的方式揭示当下中东社会的种种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女性作家从未缺席。胡达·巴拉卡特的《夜信》,通过5封未寄出的信,讲述战争阴影下离散群体的苦难,触及离散、身份认同等中东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揭示他们在异国他乡面临的种种困境,批判社会动荡对个体造成的身心创伤,作品为中东社会的深层问题提供了女性视角的独特解读。

  近年来中东地区正在经历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复杂变化,也使得艺术的社会和政治效用进一步彰显。

  巴勒斯坦街头艺术家莱拉·阿贾维使用流离失所的难民和女性这两重特殊身份进行创作,她2014年创作的壁画《看看我的思想》,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一个女人的思想描绘成一个没有上锁的笼子,从笼子里飞出一只挣脱束缚的鸽子,开出一朵鲜花,绽放出一道彩虹——这些意象表达了阿贾维和其他中东女性对安全和满足感的需求。此外,她还在其他作品中致力于解构性别刻板印象,反映巴勒斯坦难民的困境,努力引起国际社会对中东弱势群体的关注。

  在埃及,米里安·阿卜杜阿齐兹与另外几位女性独立摄影师于2011年组建了中东第一个女性摄影团体“RAWIYA”(讲述者)。她们通过镜头记录下埃及社会变革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女性在其中的角色和经历,展示女性在中东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中东电影对文化身份的探寻,则集中体现在对银幕形象的塑造上。从饱受战争创伤流离失所的流亡者,到受异域文化冲击被迫边缘化的移民,对身份建构问题的反思贯穿作品始终。如中东电影大量涉及难民题材、战争题材,并产生了库尔德影像和以巴勒斯坦导演作品为代表的离散电影。

  土耳其导演伊尔玛兹·居内伊、伊朗导演巴赫曼·戈巴迪等人的作品均是对文化身份问题的集中呈现。这些作品通过一系列具象空间的展现,再现民族创伤记忆,以此确认民族身份,建立“想象的共同体”。

  此外,近年来一些出走别国的中东族裔导演群体也在电影创作中探寻着自身的阿拉伯-伊斯兰身份。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阿布戴·柯西胥、娜丁·拉巴基等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合拍、在外摄制等跨文化创作,使中东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向度。

现代化进程的注脚

  中东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貌为作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他们通过描绘城市风貌,书写城市印象,对现代化进程中自然景观和城市空间的变迁进行诗意的重构与批判性的反思。

  现代化进程初期,城市空间常被视为反殖民、反腐败的场域。沙特作家阿卜杜·拉赫曼·穆尼夫的“《盐城》五部曲”以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石油公司进入海湾地区攫取石油资源为背景,揭示海湾地区石油城市崛起过程中自然家园被摧毁的现实。穆尼夫以近乎直白的笔触,揭露了美国与地方统治者之间狼狈为奸的真实面目,批判美国对海湾地区的石油掠夺和文化侵袭。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大多数创作均以埃及城市为故事场域,如《梅达格胡同》(1947)、“开罗三部曲”(《两宫间》《思慕宫》《怡心园》,1956~1957)以及《我们街区的孩子》(1968)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描绘,表现一种超越地理空间的寓意,展现了城市风貌变化背后的丰富文化和政治内涵,充满了对人性、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洞察。

  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部分作家的创作呈现向内转的趋势,聚焦于刻画边缘人物的命运,通过他们的视角窥见中东社会转型所导致的贫富差距、阶级分化等社会问题。如获得2019年国际曼布克奖的阿曼小说《天体》(2010),作品通过三代人的人生悲欢,展现阿曼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变迁与冲突,呈现了中东社会转型的复杂面貌。

  20世纪下半叶,一批阿拉伯艺术家通过对城市空间乌托邦式的描绘,展现他们对城市、社会、国家发展的思考与期待。例如,维克多·哈达德、阿卜杜拉·伊德里斯、哈利得·阿尔哈姆扎分别以黎巴嫩贝鲁特、沙特吉达和约旦安曼为主题进行创作,尽管画作中的城市难以成为现实,但他们所关注的城市化主题仍然值得被深入探讨。

  新一代的中东艺术家们则通过大地艺术等现代化艺术手段,对自然与城市空间进行诗意的重构与批判性的反思。被称为建筑界“解构主义大师”的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常常将自然景观和尖拱门、几何图案、流动性空间等中东传统建筑艺术实现有机融合——其代表作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灵感便来源于伊斯兰艺术中的“沙漠玫瑰”晶体结构,附加其他中东传统建筑元素,使得该建筑的外观呈现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美感,并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融。

  中东电影一直以来侧重展现带有鲜明地域性的自然景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创作者更注重城市空间对影片叙事的作用,并与自然景观一同生成新的意蕴空间。

  伊朗影片《空网》将镜头对准里海,以故事线建立男主人公阿米和里海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意象符号的里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阿米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从自然空间的被打破到城市空间的渗透,导演在空间的重构中投注了一种对原生空间的毁灭力量,以此反思社会阶级差异、高失业率等现实问题。在同样来自伊朗的影片《金币灰黄》中,生产空间的混乱无序,展现出美国经济制裁下伊朗经济形势下滑的现状和社会深层次问题。

  显然,近年来的中东电影创作正以其独特的艺术直观性和极强的文化辨识度,成为与世界人民交流的重要载体,而中东电影作为一股独特的代表性力量,已然参与到世界电影格局的重塑进程中,并成为变化中的中东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的特殊反映和注脚。

  (胡丹花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修蕊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副研究员;张丹系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副教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