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ravel”跨过支付鸿沟

2024-07-30 07:05:26 来源: 《环球》杂志

5月24日,外国游客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选购文创产品

文/王豫刚

编辑/马琼

  随着中国逐步放宽对境外游客的入境限制,并强化实施包括144小时过境免签、单向免签等政策,在海外媒体平台上“China Travel(中国旅游)”迅速成为大热标签、流量密码,吸引众多全职旅行博主蜂拥入境。

支付方式带来“文化冲击”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7月5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其中通过免签入境854.2万人次,占比52%,同比增长190.1%。自2023年底以来,与中国实现互免签证的14个国家的入境游客,2024年上半年通过支付宝进行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长了15倍。此外,支付宝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使用支付宝服务的中国商家数量同比增长了3倍,这表明国际游客的到来为国内商家已带来新商机。

  账号“Two Mad Explorers”的一对德国/爱尔兰夫妇,利用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免签政策,在半年内已经4次入境中国,从北京、上海,一路西行到乌鲁木齐、成都、重庆,目前正在探索广州,他们透露,接下来将前往云南、青岛等地。然而,除了称赞中国的便利交通、先进基础设施和高度安全,他们也在视频中展示了频繁遇到的支付不便问题。

  在此前3年中,二维码、小程序等非接触、深度实名制的服务形式已高度普及,这让存在一定语言障碍,又无法通过强实名方式有效绑定身份的外国个人游客,体会到很大的“文化冲击”。

  更有意思的是,而当一名旅行者适应了中国无处不在的扫码点单、扫码支付之后,返回本国却可能会面临另一种烦恼:不习惯带银行卡和现金了。

  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央行支付清算系统处理业务的金额已经达到8986.4万亿元,中国消费者的支付方式也逐渐从现金、刷卡等向移动支付等新形态转变,移动支付普及率超过86%。

  然而在移动支付领域,国内外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有显著差异。中国消费者和商户更多使用成本低廉、对硬件要求不高的二维码方式,通过联网扫码介入软件平台完成身份验证后再进行支付。相比之下,国外则以近场支付(NFC,也称近场通信)为主,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近场支付技术,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靠近支付终端,或者直接利用支持近场支付功能的银行卡进行非接触式支付。

  由于近场支付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也不需要打开软件,因此在固定高频场景下可以节省一定操作时间,如悉尼的公交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均使用近场支付方式,使用银行卡或者支持近场支付“碰一碰”的手机、手表等设备便可通过“拍卡”形式直接乘坐。国外游客习惯了使用“闪付”“拍卡”模式的支付,遇到大量使用二维码而非POS机具作为收款渠道的中国中小商户,自然感到不便。

中外移动支付差异溯源

  据此前媒体报道,在入境业务恢复不久的2023年5月,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课题组领衔人顾晓敏在牵头调研时发现,国际游客一般希望用信用卡支付或者是近场支付,基本上不愿意用联网的移动支付。

  这种技术路线上的差异,与中国移动支付业务的高速与跨越式发展有关。相比之下,传统的欧美银行业务模式及其税收制度,其根源可追溯至金本位时代,历经演变而保留了诸多历史遗留的、基于当时契约与习惯形成的业务体系特色。如储蓄账户与支付账户的严格分离、大量使用支票,银行卡需要在账户之外单独申请且普遍收取1%~3%的刷卡费,小额账户收取的高昂管理费和外币支付业务的手续费等等。

  在美国,如果使用信用卡完成缴费、网上购物等活动,每笔均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以美国国税局网站列出的指南为例,如使用信用卡支付,手续费比例可达1.98%。这使得现金交易的成本显著低于非现金交易,因而现金交易并没有像中国国内一样逐步远离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造成移动支付模式差异的第二个因素是身份认证的制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其国内居民流动性高,成分复杂,国内又实行联邦制立法,很难像中国一样普及单一身份证件号码及个人身份认证。

  比如,美国很多金融机构以驾照作为主要的身份识别证件,但各州有自己的驾照,因而在进行身份认证时还要求提供联邦税收号码、社会安全号码等辅助性材料进行认证;澳大利亚金融机构要求提供护照、驾照、住址证明等材料才能完成身份认证,因而其支付体系必须依赖线下身份识别,再辅以介质以保证安全性。这种介质可以是银行卡,也可以是绑定在特定手机类设备上的“硬件数字钱包”,而非支付宝、微信这样的“软数字钱包”。

  由此,想要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移动支付清算平台,成本高,难度大。在欧美国家,类似中国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同时发行银联、运通、万事达和维萨卡等多种银行卡的现象非常少见,更多的是银行专注于发行单一品牌的银行卡,如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只发行维萨卡。

  与国外相比,在中国,银行卡线下支付还没来得及充分渗透,就被移动支付所替代,个人支票、旅行支票之类的业务更是被银行卡乃至手机银行账户直接跳过,因而近场支付在欧美金融体系下的硬件成本优势,反而在中国国内的场景下无从发挥。

“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受疫情影响,外卡收单业务逐步萎缩,导致国内许多外卡POS机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数据显示,在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方面,2024年4月,POS机外卡交易笔数和金额较2月均翻番;超过200万入境人士使用移动支付,交易笔数和金额较2月增长均超80%。万事达卡全球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常青向媒体透露,现在,全世界30亿张万事达卡都可以在中国绑定支付宝、微信两大钱包,然后用二维码扫码进行支付,能在全国数千家商户消费,万事达卡的外卡内绑交易的金额有显著提高。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对外公布,满足外籍来华人员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浙江、江苏、成都、西安等地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共同推动优化支付服务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介绍称,为破解支付难题,央行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专项工作机制,确立了“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其中,“大额刷卡”重在提升和优化境外银行卡在国内的受理环境;“小额扫码”聚焦丰富移动支付产品供给,如推出“外卡内绑”“外包内用”服务以及云闪付旅行通卡等产品,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现金兜底”致力于改善现钞使用环境,通过提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机覆盖率,并持续开展对拒收人民币现金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现金支付的畅通无阻,为各类支付需求提供坚实保障。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到达区B口对面,境外来宾支付服务中心柜台处于通往停车楼和机场快线车站最醒目的位置,这里的柜台上摆放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C支付服务示意图》《境外来宾支付服务指南》《中国银行境外来华人士支付服务手册》等免费取用的中英文对照资料。该中心还放置了一台支持多种境外银行卡的ATM机和一台能够兑换21种外币至人民币的自助兑换机。此外,这里的大屏幕还循环播放详尽的视频教程,指导境外人士如何注册并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现场服务人员也可以提供面额不等的人民币零钱包。在成都、重庆、张家界等热门旅行目的地城市,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配套服务相继推出,旨在全方位提升境外游客的旅行体验与便利性。

  目前世界三大信用卡组织中,美国运通的中国境内合资子公司连通支付已于2020年6月成功获批并正式开展业务;今年5月,万事达卡旗下的中国境内合资子公司万事网联也正式开业;维萨早已启动在中国的境内银行卡清算牌照申请流程。此外,国际主要软件支付平台PayPal和Airwallex也相继获得中国境内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可以相信,未来入境外国人将能更加便捷地支付,获得更美妙的旅行体验。

  (作者系北京合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