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3 11/ 14 16:27:33
来源:新华网

李峥嵘:互联网媒介与社会公益项目双向赋能

字体: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爱小丫基金成立10周年之际,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围绕互联网媒介助力社会公益及爱小丫基金等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很多网友是通过微博了解并参与公益的,微博在助力公益项目的品牌传播、筹款、项目管理、公开透明方面具体做了哪些?

    李峥嵘:基于微博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基因,在参与公益事业中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它越来越多地承担从“传播”到“募捐”的双轴驱动模式。首先,我们要秉承社交媒体的基因和社交媒体传播的优势做好传播,帮助公益机构及其公益项目搭建起和公众对话的窗口,这样才能真正通过传播让更多公众了解公益事业,才可能有后续的公益行动。第二,当公益机构与公众之间沟通得越来越通畅,有一个好的舆论场后,也能使后续的公益行动变得更规模化和多元化。

    新华网:可以说微博一直是互联网媒介与公益项目互相赋能的平台典范。您觉得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赋能公益项目?

    李峥嵘: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向的赋能。首先,微博平台活跃着大量的用户,其中有普通网友,也有在各行业领域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人,所以微博上多元的用户分布也意味着它对内容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其次,公益事业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有的离社会公众很近,有的可能离社会公众比较遥远。但是很多人都有做公益的初心,由于对公益项目理解存在信息差,不知道该如何参与到公益项目中来,所以我们希望把跟公众传播的窗口搭建起来。如果说公益项目是一个“供给方”,微博等互联网媒介则是一个“桥梁”,它会让普通大众、网络大V、明星等看到越来越多公益项目的同时,传播和倡导公益理念。而这个过程是不断增进了解,加强信任,达成共识,最终达成或促成更多公益行动的过程。

    新华网:爱小丫公益基金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它们是如何和微博公益产生密切联动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经典的联动?

    李峥嵘:爱小丫基金应该说是跟微博这个平台共同成长起来的。当“爱小丫”入驻微博以后,第一,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尽快地融入微博这个大家庭,熟悉微博的社交语境,找到和不同微博用户对话的一个通路。第二,我们需要帮他们去链接在微博上有相同目标关注群体的用户或企业。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去年9月,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后,第一时间上了微博热点,而“爱小丫”凭借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敏锐嗅觉,快速洞察到灾害之后女性群体的需求。这种情况下,我们联合爱小丫基金及相关企业快速的制定应对计划,从产品到推广很快启动了应对机制。同时,微博网友在关注泸定地震的时候,也会关注到受灾女性群体的需求。所以,这是公益机构与媒体、微博平台及平台用户达成的一个非常顺畅的合作模式,实质上形成了一个应急救助的闭环。这也体现出在应急救灾时,第一要迅速,第二要专业,第三希望让网友真正去了解和参与公益。我们希望构建一个理性的环境,只有理性才能够可持续。

【纠错】 【责任编辑:徐林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44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30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