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九派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重庆的一些轻轨站点内,摆了很多小吃摊,俨然有些“小吃街”的样子。相关视频显示,在人来人往的轻轨站内,出现很多摊位,有卖卤货的、卖蛋糕面包的、卖水果饮品的,也有不少乘客驻足在摊位边进行选购。
地铁站附近往往是流动早餐摊点的聚集区。尽管流动早餐点解决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但同样存在某些问题:一方面,在人流密集的区域摆摊设点,难免会影响通行秩序、破坏环境卫生;另一方面,由于居无定所,餐食的质量和卫生状况也很难得到保障。相比之下,允许小吃摊进入轻轨站,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固定摊位,不仅意味着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管理,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小吃摊从“抢位置”转向“抢口碑”,以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当然,“网开一面”并不等于“照单全收”。对此,重庆轨道交通公司客服表示:“可能某一些站点,它有这个地理位置(条件),有宽裕的地方,它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摆摊设点。(商家)可以通过我们正规的招商渠道进来。”这种兼顾城市管理与市民需求的做法,赢得了不少支持。有网友表示:“这体现出了重庆的包容性,也满足了市民早餐的需求,挺暖心的。”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暖心之举,对于重庆轨道交通并非孤例。
值得注意的是,前不久,重庆的“背篓专线”备受好评——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连接城郊,每天都有一群老人背着背篓搭乘地铁去市区卖菜。据媒体报道,为了方便这些卖菜的老人,地铁公司特意将4号线首发站的开门时间提前到了6点左右,还将4号线1-5节车厢设为了背篓专线车厢,并在站台上特意布置了桌椅等设施,方便等候的卖菜农民使用。此事引发关注之后,当地顺势将服务由地下延伸至地上,着手帮助背篓菜农在地铁沿线就近安排菜市场。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在地铁站附近“觅食”的需求,从重庆庞大的人口总量来看,背篓菜农更是一个少数群体。单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重庆轨道交通完全可以对这些特定人群视而不见。然而,相关部门不仅主动揽责上身,而且千方百计将服务措施做得更细、更实。这本身就是现代服务意识的生动体现——如果凡事以“管理者”自居,难免以“利己”为前提,在追求管理效率最大化的同时,追求管理成本最小化;只有从“服务者”的角度出发,才会将所有民生需求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在效率与效益之间达到平衡,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宜居城市可以有很多特征,但无论如何,都少不了那平易近人的烟火气。如果说繁华的景观体现着城市外在的张力,“家长里短”的民生叙事中,往往蒸腾着活色生香的城市烟火气。(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