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5/ 11 16:27:48
来源:新华网

缪中荣:猫大夫的双重济世路

字体:

  导语:除了专业领域的引领,导师凌锋教授还曾送给缪中荣两件伴随他行医生涯的礼物:一句警言“一名好的(介入治疗)医生知道何时收手”,一个昵称:“猫”。前者让他面对生命始终敬畏,后者让他举重若轻,带着专业走向人群。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柳溪)“单看脑部(平扫)的片子,这个方案确实没问题,但你要再结合之前核磁的结果,血管似乎有钙化的可能,原先的手术方案是否要调整?”清晨7:30,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的早班会现场,在座的有9位博导、8位正高级组长,分别带领着10多位组员。提问人正是该中心负责人缪中荣教授,医生惯有的温和冷静,提问时却往往一针见血,让台上正在讲解病例的年青医生一时语塞。

  缪中荣,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主任,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 从医二十余载,他累计完成颅内外动脉血管内治疗手术5000余例。是国内较早一批启动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的专家之一。除此之外,他还开创了多个先河,是全国率先开展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医生之一,并在2003年出版至今仍然被很多年轻医生奉为“红宝书”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在国际研究领域,与团队一起率先启动了颅内动脉狭窄多中心登记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

  身披铅衣 素心以往

  成绩斐然但并不意味着成为名医之路就是一帆风顺。在成为一名医生前,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的贫瘠山区,“放牛娃”缪中荣面对人生的首个自主选择权——考大学,竟然只是抱着“吃饱饭”的想法,一心考取农业大学即可,结果却被兰州医学院录取,而在他看来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1996年,他顺利考取了协和医科大学的外科学博士,师从“中国神经介入放射第一人”凌锋教授。

  介入技术和内科技术、外科技术一起并称为三大医学技术;相对于后两者,它是一门年轻的技术,既独立于内外科技术之外,又和它们交叉并存,协同发展。“35-45岁,这10年的时间我平均每天做4-5台的手术,最高一天做了24台。”缪中荣回忆,最难的一台手术,是要在一条堵死的脑血管内同时放置5个支架,与在心脏内放支架的不同之处,是脑部血管的条件与环境更复杂,最细处的操作就像是针尖上的舞蹈。

  虽然原本瘫痪的病人术后就可以下地走路了,效果有目共睹。但巨大的风险和隐患使得缪中荣时常审慎手术的每个细节。也正是这个难忘的手术,让缪中荣明白“济世之路”要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只有让学科发扬光大,才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

  技艺的精湛是对病患最大的负责,但舍我的精神才是医者不言的高尚。“铅衣军团”是对从事介入治疗医护人员的赞誉。手术全程要暴露在射线下,重达十几斤的铅衣使得一场手术下来往往是汗流浃背,用大脑在医治大脑,更是用生命在置换生命。与缪中荣一样,许多医生铅衣一披,就是数十年。“所以要不断完善标准,制定更加细致的操作规范,分享案例,推动技术的革新,是为患者更是为我们自己”谈及学科未来的发展,缪中荣依然觉得任重道远。

  济世之路 深耕脑海深处

  2012年,缪中荣从宣武医院转战天坛医院,正式出任急诊介入科主任一职,更大的舞台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和责任,缪中荣依然不紧不慢、气定神闲:“与做手术一样,管理也是一门艺术”回忆科室创建之初的举步维艰,缪中荣仅用一句话轻松带过。

  时至今日,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室,光博导就有9位,正高职称16人,一年手术量从最初的不足400台到现在(含造影)近10000台。已经成长为国内乃至全世界规模与实力都是名列前茅的神经介入临床诊疗、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

  从单打独斗的医生,到带领团队成长的科室主任,再到传道授业的学科带头人,缪中荣每一步都走的踏实而坚定。率领团队成立了“中国卒中学会国际卒中介入培训学院”,致力于推广和培训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技术,培养从事神经介入的专业化技术和管理人才。亲自设计培训课程体系,撰写规范化培训教材,并申报获批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培训班”。经过规范化培训后的医生手术数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同时,由他创办的“卒中急救关键技术全国质控巡讲”,也以技术的普及和规范为切入点,推广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国际理念、培养专业从事急诊卒中介入高级人才,自2017年以来在全国举办32场,现场培训与在线直播的模式相结合,现场培训医师超7000人次,网络视频培训超10万人次,对于这一技术在全国的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天坛神经介入科的影响,不仅是在一院之内,更是在全国各地,遍地花开。

  悬壶济世 脍炙医学科普

  缪中荣另外一个被大家熟知的身份是大名鼎鼎的“网红”猫大夫,西北人的性子加上猫的优雅,手术室外的诙谐与漫谈,这无疑也是缪中荣的另一面。

缪中荣分享自己的科普心得

  “猫”这个昵称,也正是从恩师凌锋开始,此后不胫而走,熟悉的朋友都会称他“猫”、连慕名而来的患者都叫他“喵医生”、“猫大夫”。

  而让“猫医生”真正声誉鹊起的,却是2015年缪中荣创作出版的一本名为《漫画脑卒中》的书籍,这本科普漫画书,因其诙谐幽默的风格、简单易懂的图文,广受读者欢迎。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在享受手术成就感的同时,又有深深的无助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缪中荣写到,“看到那么多患者对疾病无知无畏、积重难返,深感科普的重要性。”

  临床手术是解患者之苦,医学科普也是悬壶济世,缪中荣此后在这两条道路上一直前行:从公众号崛起时“小大夫漫画”,到2018年“猫大夫”公号的“二次创业”,再到2021年开办“阿缪面馆”,目前,“猫大夫”已拥有粉丝50多万,而面馆也成了每周一次的医学科普讲座大本营。从漫画科普到面馆科普,从文字到实物,从线上到线下。

  采访当天,一名远道而来的患者家属坐在面馆内等着“偶遇”曾经的救命恩人,表达感谢之余,她请求缪中荣在《漫画脑卒中》的扉页为自己签名留言以作纪念,缪中荣用文字送上了自己的祝福,那也是一名医者对世人最大的期盼:愿健康。

  2021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神经介入医生齐聚成都,缪中荣在这场专业研讨会上,做了题为“猫大夫三岁了”的主题演讲,“医术与艺术一样,看似高高在上,实则直抵人心”。他力劝更多的同行,投身医学科普,惠及更多的普罗大众。

【纠错】 【责任编辑:宫晓倩 】
阅读下一篇:
01003010107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43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