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简单概括起来就是睡不着、睡不够、睡不好。在正常情况下,人们通常在半小时之内入睡,失眠的人可能辗转一两个小时都无法进入梦乡。睡不着是人们对失眠的第一感觉。
在现代社会,一般应该保持在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不好表现为睡得浅、醒得早、醒的次数多,没有真正睡得深沉的感觉。这种情况往往与焦虑有关系,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很难进入深度睡眠。而醒得早/睡眠时间短,多数与抑郁情绪有关。怎么判断睡眠质量是不是好呢?一般第二天清醒了以后,能感觉神清气爽,这样的睡眠就是良好的睡眠。
失眠与焦虑、抑郁情绪往往相伴而生,既涉及到生理问题,也关系到心理问题。在生理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尤其要规律作息,按时休息、按时起床。在日常饮食上,避免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尤其不要在睡前吃太饱,胃里囤积大量食物会引起肠胃不适,会影响睡眠。有很多人认为睡前饮酒能促进睡眠,王玉平强调,虽然喝酒能让人睡的比较快,但是会缩短睡眠时间,因此饮酒对睡眠并没有改善作用,甚至有害。
在睡前进行适量的锻炼也有助于“安眠”。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不但有助于缓解压力,减少梦中惊醒,减轻失眠症状,舒缓压力,而且可以延长深睡眠的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应该在睡前2小时前进行,并且不能过量,不要剧烈运动,因为运动会提高人体的体温,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人精神振奋,过量和剧烈的运动会让人难以入睡。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要对睡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睡眠是一个重要的生理现象,偶尔多睡一点、少睡一点,或者出现失眠,都不需要过度紧张,不要过度关注睡眠本身,要顺其自然,调整好心态。
失眠问题也与社会环境有关联,例如工作状态、人际关系等。同时,自然环境对睡眠也有一定影响,清洁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都有助于睡眠,这也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焦虑、抑郁症和失眠很容易被混淆,但是它们之间不完全一样。失眠患者的主观体验是睡眠问题,例如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不好或者睡眠时间不够等;焦虑患者的问题是不安定性,他们会出现担心、恐惧、烦燥、易怒等症状;而抑郁患者工作没有精力、心情不再波动,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没有动力。焦虑、抑郁、失眠经常相伴,这三个症状可能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出现。
很多抑郁焦虑的患者经常不自知,他们只是觉得心情不好,或者遇到挫折情绪不好,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对此,王玉平表示,“一些人遇到事情或者挫折以后,短暂地情绪不好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这种情绪长时间持续下去就要引起注意,这是判断的关键。另外,对家庭生活、工作、学习是否造成影响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不开心、很烦燥,但是能够平心静气地工作,照常生活,这就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做不到,上班和人吵架,回家和家人吵架,不愿意理人家,不愿意交往,这种情况就需要警惕。”
在失眠的治疗上,抑郁焦虑问题也很容易被忽视。对此,王玉平建议,“医生在诊断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一定要跟患者仔细聊,询问一下患者处于什么样的情绪状态,和其他人的关系怎么样,这样就很容易判断。然后征得家属的同意,给患者制定一个治疗方案,这样效果才好。”
自测患有长期的、较为严重的失眠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帮助分辨自我感觉的“睡不着、睡不好”到底是一个短暂的、一过性的状态,还是一种持续的病理状态。对于一些失眠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已经妨碍白天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患者,医生会开一些药物,帮助患者快速缓解失眠问题。
要治疗失眠,除了用药以外,还有哪些手段?王玉平介绍,遇到失眠症状顽固、药物治疗不理想的患者,医生还会考虑一些更为复杂的治疗方案,或者采取物理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比如通过改变光照方式来调解情绪,或者使用无创电、磁疗法来调解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失眠的规范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