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制作:王菁美术编辑: 张鑫 记者:关溪涓 |
诞生共和国工业史上350个第一 | |
沈阳铁西区,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它于日伪时期建立,1949年后又按计划经济管理制度和苏联模式重塑,成为国有企业的庞大群落。到新千年前后,大厂依次被拆,旧世界分崩离析。 沈阳的北二马路始建于1941年,有人说它是铁西工业历史的中轴线。 建国初期在铁西区的整体规划上,区域的西南部被规划为沈阳市最大的产业工人聚居区—工人村。之所以将工人村建造在这,是因为贯穿其中的北二路周围是当时工厂的集中区域。 【详细】 |
|
闻名全国的“下岗一条街” | |
尽管曾经缔造了无数的辉煌,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北二路两侧这些计划经济时代的“骄子”仍不免落魄的命运。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铁西北二路渐渐冷清下来。减产、亏损、下岗、转产、被兼并接踵而至,过去上下班时间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北二马路一时间满目萧条。 纪录片《铁西区》的第一张《工厂》,记录了那段灰色的时期。“休息室里,工人们打扑克,说脏话,闲谈时预测着厂子倒闭的时间。似乎所有人都是被动的存在。工作已然没了热情,只有疲惫,工人们当着摄像机的面,毫无心理障碍地脱下衣服,赤裸裸走向澡堂。新千年来临,厂领导聚餐,大家说明年厂子就解散啦,然后大家一起唱卡拉OK——‘让我告诉世界,中国明天进行得怎么样……’” 【详细】 |
|
废墟上重现的生机 | |
铁西新区首先对北二路卫工街以东,兴华北街以西进行了大面积改造,铁西新区政府立志将昔日的“亏损一条街”重新打造成黄金大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铁西新区通过财政收购了91户企业的180万平方米土地,其中有13户企业坐落在北二马路上。就从那时候开始,以北二马路改造为开端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第一迁”拉开了帷幕。 过去,沈阳机床一厂、沈阳机床三厂、锅炉总厂、有色冶金总厂、汽车齿轮厂等十几家超大规模企业的列阵聚集的北二马路,如今两侧排列的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北京现代、进口现代、一汽丰田、广州本田、东风本田、上海通用等上百个汽车品牌,并迅速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汽车贸易产业带。 【详细】 |
|
时光无法抹去的工业印记 | |
在铁西区西南部,东至卫工街,南至十二路,西至重工街,北至南十路的区城,建国初期被规划为沈阳市最大产业工人聚居区——工人村。 七栋围城四合院的红楼,蓝色的木格子窗,院中的树叶稠密,这一切景物将喧嚣的城市挡在时间之外,静谧的有些让人嫉妒。铁西区工人村,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光荣、衰落与重生,如今都浓缩在了这座红色的院落里。 上世纪50年代初,东北大批的产业工人走进毁于战乱的工厂,沈阳铁西区就是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拔地而起。1952年9月,沈阳在铁西投资1200万元一口气盖了143栋苏氏风格的院子,这里成为了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工人居住区,它就像沈阳的一座城中之城,学校、医院、幼儿园、市场一应俱全。 【详细】 |
|
“两馆” 珍藏历史带动工业文化游 | |
从北二路与卫工街交汇处向北100多米,铸造博物馆映入眼帘。院外,先看到的是一墙斑驳,“修旧如旧”的灰色水泥墙在横竖的纹理中泛出沧桑——这也正是博物馆的主题“铁西沧桑·沈阳百年工业印记”。 据工作人员介绍,铁西工业文化游每年接待游客的数量达十万人。这里是铁西的收藏,也记录着沈阳的不朽过往,就像博物馆院内的那辆老式火车,尽管它停留在那,但猩红的车轮在传动轴的连接下仍然折射着前进的动感。 工人老大哥的身影已去,鸟儿在这里驻巢,在鸟声的鸣叫中,走进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便进入了博物馆的核心。 【详细】 |
|
工人村生活馆 重现往日家庭生活情景 | |
曾经的铁西是坚硬的,有着金属的光泽和质感,但随着工业基地振兴的浪潮一波波拍打而来,“铁西区”仿佛矗立在海边的礁石,成了落后、产能低下和污染的代名词。当人们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大铁西”的时候,沈阳铁西区却渐渐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渐让位新时代,退出之快让人猝不及防。在滚滚洪流之中,一座座厂房被推倒,留下的也只是空荡荡的躯壳。 如今的铁西工人村,就剩下了一座7栋的工人住宅群,里面重现了十余个家庭的往日情景,简朴逼仄的房间里,摆放着现代人看着都感到陌生的日用品,看着这些普通的陈设,一股温情的敬意会从心头涌起。【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