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制作:王菁美术编辑:陈丽 记者:刘洋 图片拍摄:李忠桦、李雪松
|
路的前世今生 在历史中不过一寸光阴 | |
东北大马路位于大东区北部,西起大北桥东至观泉路,全长4600米,筑于民国年间,重筑于1950年,1966年拓宽,是沈阳著名的交通要道。 沈阳作家冰人在其长篇小说《东北大马路》中这样描述东北大马路:“那时,沈水不叫沈水叫盛京,东部就有了一条很宽的土路,但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条土路。然而,它仍然有了生命,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早就拥到了土路的两侧,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劳动,一些小商小贩也陆续做起了自己的买卖。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熙来攘去,热闹非凡。一天,忽听有人报:‘乾隆皇帝祭祖驾到!’路旁百姓喧嚣起来。那气魄、那壮观、那排场大着呢!” 就这样东北大马路有了它的雏形。 【详细】 |
|
曾经的民族工业摇篮 转身为城市生活宜居地 | |
转瞬间,盛京的土路修建为了马路,有了自己的名字“东北大马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东北大马路沿线就形成了沈海工业区。直到解放初期,在东北大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都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东北大马路因此成为名扬海内外的东北第一街。解放后,又在东北大马路相继建起了3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因此,东北大马路成为沈水民族工业的摇篮。”冰人在《东北大马路》中记录着东北大马路的一段发展史。 其实,从建国后至上个世纪末,东北大马路一带就成为大东区的工业基地,见证着老工业基地的辉煌。 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终结了东北大马路的昔日辉煌。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东北大马路渐渐冷清下来。减产、亏损、下岗、转产、被兼并接踵而至,一时间东北大马路陷入满目萧条的境遇。 【详细】 |
|
沈阳东站 与奉海铁路共同见证东北发展 | |
沈阳东站建于1925年,曾有站名沈海总站、奉海站。说到东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人在东北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奉海铁路”。 张作霖主政东北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受到日方制约,其中,长春以南的铁路运输也全部被满铁控制,日本方面随时可以拒绝奉军运输。 为了摆脱日本人的控制,1922年,张作霖听从总参议杨宇霆、代省长王永江等人的意见,制订了修建纵贯东三省的铁路东、西干线计划。筹划在“南满铁路”东侧,铺设奉天至海龙的铁路,即奉海铁路。 作为中国人在东北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奉海铁路”所有施工设计,均由中国工程师担任,并且不取外资、不借外力。 【详细】 |
|
老楼新生 大东区图书馆里的爱国记忆 | |
说过“奉海铁路”就不得不说一个人,他叫王明宇。 王明宇,又名王镜寰,1883年生于辽宁省北镇县,出身贫寒,自幼聪颖异常。 曾任奉天省东丰县知事、奉天官地清丈局总办、奉海铁路公司经理、东三省交涉总署署长、外交部驻辽宁特派员等职。1935年3月2日,王明宇病逝于武汉。 资料记载,为冲破日本侵略者垄断东北铁路的蚕食巨网,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曾前赴后继经营“满铁包围圈”,即修建“奉海铁路”。当时,王明宇便是“奉海铁路”总办。 【详细】 |
|
孙烈臣官邸 有些记忆就尘封在老建筑里 | |
东北大马路上另一处颇具历史意义的古建筑则是如今大东区政协的办公所在地孙烈臣官邸。 孙烈臣,1872年生于辽宁黑山县。1919年出任黑龙江省督军兼行省长,官至陆军上将。1921年调任吉林省督军兼行省长。第一次直奉战争期间,孙孤军独挡山海关,表现非凡,使奉军转败为胜,促直奉停战。战后功居首位乃晋升为东北军陆军整理处总监。后整训军队、培养军事骨干、筹建空军、建立奉天兵工厂。【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