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笔者来到厦门走进当地的制造企业、软件供应商以及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通过与企业高管、行业技术专家以及工信局负责人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在全球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中,厦门的总体推进思路、工业现状及未来方向。
勇立潮头的厦门精神
“厦门中小企业的进取心非常强,永远在担心思想落后于人。在碰到困难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寻找技术、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是厦门工信局一位领导对当地中小企业家的评价。
此次走进厦门中小企业,发现他们普遍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持积极态度,并急迫的期待着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与工业软件供应商、云平台服务商以及本地创新中心展开合作,共同推进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为厦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赋能。
与传统工业大省不同,厦门工业经济结构以中小企业居多,以外向型发展为主。因此,厦门中小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竞争,还要应对全球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产业压力,对全球政策动向十分敏感。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利润低,面对动辄数百万甚至几千万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费用,显然无力承担。此次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发现,厦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底子薄、数字化基础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但即使存在各种挑战,厦门中小企业仍然积极与政府、技术厂商积极协调沟通,希望能集合多方力量,从政策入手,以技术为手段,化解中小企业转型过程中的难题。
面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在厦门市政府的支持下,工业和信息化局近年持续加大了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优惠及资金扶持力度,还与华为联合成立了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合作搭建“智能制造云”和“软件开发云”,依托华为云平台的开发能力及产业生态力量,积极组织本地及区域外的工业软硬件企业到厦门落地,并推动中小企业上云。
智能制造转型在路上
走进厦门中小企业,我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痛点是什么?上云能解决哪些问题?下一步的目标在哪?
为什么要转型?每家企业答案都不同。这次走访了一家专门做铜质水龙头的企业,他们的产品一直占据着产业链高端。由于铜质水龙头对打磨工艺要求极高,都是依靠人来完成。而专门培养一名合格的打磨工艺师傅,仅培训就需要三个月,上岗后的工资待遇也很高。正是由于工种紧俏,成熟的打磨工人很容易被其他企业高薪挖走,让企业心血付之一炬,并不断拉抬用工成本。更大问题还在于,春节期间很难安排这类工人加班,严重影响外销订单交付。
2016年,这家企业开始尝试用“机器换人”,通过搭建自动化生产线解决用工紧缺、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个小插曲。由于机器人厂商只提供机器和系统,不针对特定工艺做应用开发。为解决最后一个问题,企业在厦门机器人超市对接上了开发需求,通过委托第三方对打磨工艺需求进行应用软件开发。
通过机器换人,这家企业不仅极大地缓解了用工需求,也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对机器状态、工艺参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企业还能针对设备能效、工艺流程做深度优化,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和降本。
这是一个典型的机器换人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是:企业长期存在的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专业经验靠传承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新技术、新手段和新方法加以解决。
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存在技术底子薄、工业基础差以及人才匮乏等问题,无法为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投入太多的资金。如何在有限资金投入前提下,支撑中小企业的急迫转型需求,推动厦门工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厦门政府积极响应国家上云用数赋智政策,提出三步走战略。
即通过推动企业上云,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下来,为数据分析、挖掘、建模,及时监测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和发现经营管理中的关键规律创造条件,而在握状态和发现规律之后,再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实现降本增效。
早在2018年厦门就已经开始为企业上云布局。当年厦门市政府与华为、中软国际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在厦门成立华为DevCloud创新中心,目的是借助华为云软件开发云平台和FusionPlant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经过两年筹划以及试运营,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于今年7月正式揭牌,并对外发布了“两朵云”,即面向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云”,以及面向工业软件的“软件开发云”。过去一年,创新中心共引进40多家区域外工业软硬件供应商来到创新中心落地,为厦门制造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工业解决方案,其中有10多家厦门本地工业软件经过层层筛选,进入华为云严选商场,为他们打开了一个面向全国平台市场。在创新中心的积极推动下,有超过400家企业上云。
例如,厦门齐强胜模具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推动业务上云,直接使用华为云上的卡伦特CAD、杰纳斯MES以及硕橙机器听诊大师,实现了基于云平台的产业设计、生产制造以及设备预测性维护,而且通过华为ROMA平台实现了MES、CAD以及机器听诊大师之间的业务与数据集成。对提高企业的计划达成率、设备稼动率、提升产品质量以及流程优化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
在厦门捷昕精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使用华为云严选伙伴的MES,让企业管理者能实时查看生产进度,出任何产品质量问题,都可以实现全过程朔源。以往客户咨询生产进度时,如在外地需要打电话回厂核实,现在通过手机APP直接查看进度。
在厦门麦丰密封密封件有限公司,通过推动物流、仓储和ERP上云,实现了三大系统在云平台的数据集成。三大业务系统的数据打通,极大的提升了业务运转效率,并缩短了从下订单、生产排程到包装出货的整个业务生产周期。
在厦门维博工贸有限公司,不仅直接使用了华为云上的MES系统,而且也将企业自主开发ERDS系统迁移到云平台,实现MES与ERDS系统的数据对接,为注塑生产过程带来了实质效果,尤其在效率提升、品质管控、停机分析等方面。
除助力企业上云,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还联合厦门模塑行业中小企业共建行业云,通过云平台整合行业供需资源,实现集中采购、统一供应链以及共享产能,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下一步,还将借助华为ROMA平台技术实现与全国其他区域云平台进行对接,如宁波模具平台,并逐步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一个全国性的模塑行业资源合作与产能共享平台。
从企业到行业,虽然上云的原因莫衷一是,但对上云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却高度认可。比如,企业无需自己搭建数据中心,也不需IT运维人员,更不需要花大笔钱购买昂贵的工业软件。华为云严选商城有非常丰富的工具和软件,不仅包括智能制造转型所必需的PLM、CAD、CAE、ERP、CRM、SRM、MES、OA等研发设计工具和运营管理软件,还包括工业IOT、智能生产等面向工业智能场景的应用软件。
依托华为云平台,卡伦特、硕橙、摩尔元数、航天思尔特等厦门本地的软硬件供应商通过积极推动软件、平台及工具上云,借助华为云的平台生态实现产品应用的迅速推广,业务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为培植壮大厦门本地工业软件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同时也为中国工业软件的自主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除了智能制造软件,华为云严选商城还提供面向高性能计算、数据库上云、容灾备份、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等应用软件和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云平台的灵活接入和弹性伸缩能力,不仅能大幅降低企业的IT资源使用成本,还能极大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业务需求。
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作为中小企业上云的主要推动方,为降低中小企业的上云成本,不仅帮助中小企业申请各种政府支持补贴,还通过软硬件资源总购买直接与上游厂商对接,让工业软件厂商给予更优惠的价格,政府方面再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支持,让上云企业能享受极低的工具及软件使用成本,实现多方生态共赢。
以合作共创智造未来
实践表明,在企业上云战略的推动落实上,厦门政府以及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的尝试是非常成功的,通过业务上云,大量中小企业正在取得实质成效。
2020年4月,在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启动2020年福建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申报中,多家由创新中心打造的标杆示范上云企业都名列其中。从产业维度讲,以企业上云为切入点,依托华为云软开云和制造云,使得制造企业、工业软件企业以及华为云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合作闭环,即支撑了厦门本地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成功实践企业上云的基础上,下一步的思路是什么?政府给出的方向是,帮助企业用好数据,为智能化升级赋能。企业提出的需求是,将平台能力向工业现场延伸,打通IT与OT的数据隔阂。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融入AI、5G、大数据等技术能力,深化智能制造转型。
然而,作为智能制造战略执行方和推动者,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的思考必须更加全面深入,既要具备可操纵性,又要具备实践的可行性。
当前,创新中心工作重心在推动中小企业上云,同时以中小企业上云为契机,华为还面向特定行业打造产业集群云服务,重点深耕模具、塑料和橡胶行业,实现产业供需对接、集中采购、供应链及产能共享,从而推动行业集群云平台服务从0到1的突破,并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将行业集群模式向其他行业推广,进而实现0到N的全产业链转型。
未来,随着企业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推进,业务能力向工业现场的延伸,华为未来的重心将集中到对工业现场的数据采集、连接以及分析能力的产业布局。比如邀请更多的工业IOT厂商、系统集成商、工业安全厂商以及智能制造供应商到创新中心云平台落地,让他们能依托华为云平台面向具体的工业应用场景构建智能化应用和方案,打通IT与OT端,实现企业内外部横向/纵向贯通。
在与制造企业沟通中,他们还提到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比如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即懂工业制造流程,又懂新兴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能能准确的评估企业转型需求,并基于技术能力做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在这方面,创新中心也已经与高校、政府以及产教融合机构做好了人才培养和输送规划。其主要模式是,通过对产业端的人才需求进行画像,由华为等领先企业提供对应的技术体系,产教融合结构做课程设计后,在高校中进行教材推广。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加产业端提供的项目实践提升自身能力,最终匹配企业的人才需求。
华为始终认为,无论是上云、用数还是赋智,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不能依靠一家或几家厂商的技术力量去推动,而是需要所有的厂商都行动起来,从企业转型需求的所有环节入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黑土地,华为的定位非常明确,只提供底层的基础硬件、开发平台,通过硬件开放、软件开源、使能合作伙伴,打通行业全栈,为千行百业智能制造转型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