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厦门,很多人会惯性地将其打上旅游城市的标签。然而,在厦门经济结构中,工业产值占比超过40%,而且比重还在不断提升。如今,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是厦门工业的两大支柱,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更成为厦门智能制造借势发力的技术根基。但从企业规模看,厦门以外向型中小企业居多,当前,这些企业转型意识非常强烈,有着急迫的转型需求。
面对中小企业积极求变、不断进取的转型意识和变革需求,近年来,在厦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市工信局于2016年成立了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以应用需求为切入点,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解决方案设计,孵化发展新企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为厦门制造企业提供产业转型的思路与方法。
据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厦门智能制造的总思路构建在智能制造三大范式基础之上,即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具体落实上,该局充分结合厦门工业企业特点和中小企业的转型需求。在推进之初,选择模具、注塑、卫浴等定制化需求较为突出的行业进行示范试点,这些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多,面临的痛点高度一致,如技术底子薄、资金投入少、没人才基础等。
推动中小企业上云 为产业转型升级打好基础
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厦门市政府、华为及中软国际于2018年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成立“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两年来,该中心通过深度连接政府、企业与生态伙伴,已引进了30多家行业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累计帮助超过400家企业上云,支撑了厦门软件信息业、制造业两大产业智能化升级。
据悉,由华为厦门DevCloud创新中心与工业软件厂商进行资源总购买和费用结算,不仅工业软件厂商会提供更优惠的价格,政府也会给予大量资金补贴支持,使企业能享受极低的云上工具使用成本。在华为云平台技术支撑下,企业还能在云端实现业务系统集成和数据对接,让数据自由流动、业务更加透明,为进一步深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模式既支撑了厦门本地软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本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用数”“赋智”解决中小企业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工业软件本质是工业知识的沉淀,是工业经验的软件化。智能制造提出的网络化,本质是“工业软件+工业网络”,即将工业知识经验软件化,然后通过工业网络让软件能力流动起来,这也成为当下推动工业物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当前,厦门正在做的工作有两件,即“用数”和“赋智”。
在工业领域,即便是同行业、生产同一产品,其场景需求都会有所差异。要为这些场景构建软件应用,必须进行二次功能开发。为突破这个产业困境,厦门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推出机器人超市;二是发挥华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和开发能力。
据介绍,海西智能制造产业协同创新产业园是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于2017年打造的全国首家“机器人超市”,汇聚了厦门智能制造全产业链。
厦门有一家专门做铜质水龙头的企业,原本通过人工打磨,但由于人员流动大、成本不断攀升,决定以机器换人,但问题是,由于工艺比较特殊,机器人厂商只提供产品和系统,并不提供针对工艺的软件开发。而机器人超市能为企业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在超市进行需求开发对接,解决了机器人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
对于同行业场景,虽然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共用部分也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厦门充分发挥华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就工业场景中的差异化需求做定制化开发,通过在使用中不断地迭代优化,往往可成为一款通用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为行业场景赋能。
除了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布局,厦门还在围绕本地特色产业集群进行布局,打造云上工厂,让行业通过统一采购、共享产能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目前,云上工厂模式已在厦门的模具行业试点。模具企业是重资产,模具制造往往需要精密的设备、仪器和软件,订单受产业周期影响较大。当订单不足时,会导致大量设备闲置。当订单较多时,产能又跟不上。云上工厂将产能和供应链共享,破除这一问题。当企业订单较多时,可以转移到云上工厂生产,而不会影响订单交付。
厦门推进智能制造的经验可归纳为六个字:上云、用数、赋智。通过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软件上云,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技术底子薄、资金投入少、人才基础差等问题,打通从研发、运营、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全生产要素和全价值链,实现数据的自由流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及软件开发能力,针对工业场景做定制化应用开发,打造适用行业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智能化解决方案。
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厦门而言,转型没有捷径,更没有可借鉴和参考的版本。只能在不断探索中前行,寻找适合厦门自己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经验,为全面推进厦门智能制造产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