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海东市健全机制纵深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023年11月24日 09:24:56 来源: 海东市委宣传部

        本网综合消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近年来,海东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构建“健康海东”建设的重要内容谋划部署,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积极配合、社会多方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

        健全机制,织密社会心理服务“四张网络”。依托基层综治中心或城乡社区综合治理服务设施、乡镇卫生院等机构,在村(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立基层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建成率达85%以上。全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心理门诊,109家乡镇卫生院设立心理咨询室,市第一人民医院开通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智能云普检系统,机构网络实现全覆盖,全方位为城乡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依托学校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全市239所小学、77所初中学校、19所高中学校、5所特殊教育学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室(站),中小学校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站)比例达100%。同时,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建设心理咨询室,邀请国家、省级专家或市心理救援工作队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测评等关爱服务活动。目前,已累计举办市级心理健康讲座、培训班8期,累计培训4615人次。

        激发动力,组建社会心理服务“四支队伍”。为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队伍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市级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队开展心理咨询及疏导等服务。坚持人才建设“输血”与“造血”并重,“请进来”与“送出去”同步发力,通过柔性引进省内外心理服务专家、分级分类培训、“传帮带”等多种方式,全市累计培育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服务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四支队伍”2536名。同时,针对全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人才短板和服务需求,分期分批分类开展“心身医学理论框架下的躯体症状和灾后心理援助”“教育系统高中、初中和小学心理健康服务师资培训”等专题培训班6期,已累计培训3091人,受训人员均能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凝聚合力,打造社会心理服务“四级阵地”。制定印发《海东市社会心理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规范》,累计拨付资金420万元全面推进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社会心理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规范服务场所区域布局、功能分区、标识宣传、设备设施,已建成42个标准化示范点。教育、民政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创新思路,打造青海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海东市第二中学“心理咨询室”、残联“心灵驿站”、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妇联“妇女微家”等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服务阵地,得到了群众一致认可,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安区公安局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融入党建红色阵地建设,建立心理疏导室、心理解压室、谈心室、健身房和警察书屋等,形成具有公安特色的“党建共享阵地”。海东市第二中学、市残联等设置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关爱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平安区化隆路社区积极打造心理咨询室,配套心理测试电脑、心理测评系统、沙盘等设备和设施,提升了社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全员参与,落实社会心理服务“四方责任”。各级党委、政府从严落实属地责任,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构建平安海东、健康海东建设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政府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予以落实。健全完善由政法、卫健、公安、民政、残联等单位组成的管理机制,多渠道开展服务。目前,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803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到5.01‰,规范管理率达94.43%,无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引发的肇事肇祸患者案(事)件发生。同时,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及疫情防控等工作结合起来,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助残日”和学校健康教育课、健康大讲堂等活动,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相关政策,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心理行为问题的早期预防和干预能力,引导市民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守护人和责任人。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2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9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