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2月12日电(记者李凡、骆飞)白墙为底、水彩绘画的新民居,竹篱环绕、小桥流水的新院落……一派山水田园风景。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收官,昔日地处贵州乌蒙山腹地深度贫困的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董地苗族彝族乡成功脱贫摘帽。
辞旧迎新,董地乡迎来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村民们纷纷在门前贴对联、挂红灯笼,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街上村村道旁,记者来到44岁的彝族群众卢飞家。她家有两层小楼,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家人正围着火炉聊天。
“我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前两年做手术花了30多万元,全靠新农合报销,自费只花了2万元。”谈到医疗保障,卢飞感慨道,要是没有精准扶贫好政策,这个家早被压垮了。
这些年,卢飞没有太多劳动能力,家里2个孩子上大学,生活主要靠爱人打零工。尽管生活负担重,但有政府各种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他们一家人逐渐摆脱了贫困。
“家里的火炉也是政府发放的,前两年扶贫干部还帮我们把房子里里外外都粉刷了。”卢飞说。
如今,卢飞两个上大学的孩子每年分别享有4000多元的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她也通过公益性岗位在村里担任保洁员,每月有600多元工资。卢飞说,生活再怎么困难,有政府扶一把,加上自家努力,会越来越好。
常年在外务工的街上村村民白开军,这几年在家附近接了不少活。“以前在外面搞装修,学会了贴‘文化石’。”他说,近年来镇上建设新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对“文化石”装饰需求大,而且农村生活好了,群众修新房也想装饰好,装饰活也多。
在董地乡,为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各个村落因地制宜布局扶贫产业,包括修建蛋鸡养殖场、推广苗绣等,董地乡一批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各村村集体资产总共达到870万元。
位于新华村的蛋鸡养殖场里,10多名村民正加紧从传送带上分拣鸡蛋,装箱打包。“养殖场现在有10万羽肉鸡和15万羽蛋鸡,主要供应广州市场,春节这段时间供不应求。”蛋鸡养殖场技术员张涵说,厂里就地就近吸纳28名贫困户人员稳定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脱贫摘帽只是新的发展起点,接下来我们将谋划更多乡村产业,引导老百姓参与其中,干出一番新天地。”董地乡党委书记罗珍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