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3月5日电(记者范世辉)河北省邯郸市文保等部门日前在鸡泽县进行文物排查时发现明朝清朝石碑各一通,记载了当时重修滏阳河邢家堤村(今鸡泽县吴官营镇邢堤村)桥梁的经历。其中明万历年间石碑距今402年,清康熙年间石碑距今312年。
明朝石碑仅存青石材质碑身,高约1.65米。石碑全文402字,字迹清晰。碑文记载,邢家堤村石桥在县城东15里左右,当时漳水、滏水合流,河道宽阔,两岸居民、往来客商亟需过河桥梁。万历47年秋,村民自筹资金建桥并得到了县令支持,不到1个月时间建起了一座石桥。
清代石碑也是青石材质,高2.14米。石碑正文706字,楷体竖写。碑文记载,由于漳水横流、交通不便,康熙48年秋,村民建成“远通桥”。
鸡泽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赵延平介绍,鸡泽历史上曾经是沙河、洺河、漳河、滏阳河流经之地,水草丰茂、百鸟翔集,故名“鸡泽”。两块出土石碑详细介绍了滏阳河上重要桥梁的两次重建过程,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水文历史、风土人情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鸡泽县文化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认为,康熙石碑明确记载了鸡泽历史八景中的“盟台”,是对《春秋》“周灵王二年,鲁襄公三年单子、晋侯、宋公、鲁侯、卫侯、郑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同盟于鸡泽”等历史记载的明证。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