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3/ 28 07:11:3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泛滥的海星吃不净,只好动用“禁术”——地笼网

字体:

  每年1月到8月间,在青岛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喝(hā)啤酒,吃蛤蜊(gǎla)”的地方特有景象。而相比以往,今年3月,一群“不速之客”入侵海域,跳上餐桌。

  让市民在对贝类海产热情不减的同时,掀起了一股吃海星的风潮。除去人们常知的药用价值外,成熟期海星的生殖腺也可食用,却含有轻微毒性,只适合少量尝尝鲜。

  网友:我还是第一次吃海星,回家后就把这些海星洗了洗,放在锅上蒸了15分钟左右。打开锅盖,一股鲜味儿扑鼻而来。这些海星里面的黄儿非常肥。

  位于青岛胶州湾内的红岛渔港码头,是本地贝类养殖的主要区域。3月上旬,胶州湾海域突然出现大量海星。海星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它们利用腹部的吸盘,从深海蔓延到贝类养殖区所在的浅海,疯狂捕食蛤蜊、牡蛎。这直接影响了养殖户的生产养殖以及春季苗种底播工作。虽说捕捞到的海星有人收购,但批发价低,根本无法弥补巨大的损失。此时的吃,不只是为了解馋,更是拿出了“为民除害”的气魄。而海鲜摊铺前,也没有了饕餮者,一位位正义凌然的“英雄”,脱颖而出。

  游客:我听说海星泛滥过来拯救一下。买了四个,准备带回家,给朋友尝尝,因为我们在本地的话,没办法吃到比较新鲜的,然后买一点回家给家里面尝一尝。

  青岛市团岛农贸市场海鲜商贩:顾客说现在海星泛滥,要买点吃。一般都买得不多,三四个,就尝尝鲜。这个东西也不能吃多了,吃多了不舒服。

  少量食用可以减少海星数量,但只靠吃,在这场海底“灾难”前难免显得螳臂当车。起初,当地渔民主要通过人工潜水的方式捕捞海星,但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捕捞效率,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特别允许了渔民在养殖区内暂时使用“地笼网”,加快打捞清理速度。

  养殖户 吕良忠:海星从地笼网这里爬进去,然后我们捞出来。现在海星在这个地方泛滥,别的东西抓不了它。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 林治术:这次成为应对海星泛滥的应急措施,在海星聚集区使用地笼网,可以有效捕捞,减少海星数量,为贝类养殖减少损失。

  受前期海星泛滥影响,很多养殖户心存顾虑,不敢轻易播撒价值不菲的蛤蜊苗。但随着当地采取人工潜水打捞、地笼网抓捕等措施,本周四(25日)下午,出海捕捞海星的渔船陆续回港后。记者了解到,现在一条渔船捕捞的海星量仅为高峰期时的五分之一。海星,少了!

  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 张光涛:我们对一些没有经济价值的生物,或者说经济价值低的生物的关注,的确偏少。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次事件给我们的提示在于,我们应该以后先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养殖或者是环境问题,不要仅仅是去考虑一些生物。我个人建议,还是应该考虑生态系统的后果。比方说,养殖的密度要控制在不要降低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上。要保证里面所有的生物,不管是幼体期,还是生体期,有适当天敌存在。这样会彼此控制彼此的规模。

  本周五(26日)早上6点,红岛渔港码头一片繁忙景象。渔船在码头里穿梭忙碌,岸上的吊车里已经很难再看到海星的身影。一辆远从福建而来,装满蛤蜊苗的大货车停靠在码头,等待涨潮时把苗种卸到渔船上,养殖户要趁着高水位驾船到养殖区,重新播撒下这一年的“希望”。

【纠错】 【责任编辑:周楚卿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2410112726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