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4/ 11 12:16:37
来源:新华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这次会议,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字体:

  新华社拉萨4月11日电 题:这次会议,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

  新华社记者陈尚才

  4月的拉萨,春天如约而至。86岁的仁增老人每天都要到布达拉宫广场走走,晒晒太阳。这里正对布达拉宫,周围绿草、碧水、喷泉,环境清新幽雅,令人神往。

  布达拉宫广场建成于1995年8月,是1994年7月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的62个援藏项目之一。

  20多年过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的指导方针,在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根据形势变化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西藏已实现社会历史进程的伟大跨越,一个欣欣向荣的新西藏屹立在世界之巅。

  奠基

  走在西藏各地大街上,常能见到以其他兄弟省市命名的道路:北京路、广福大道、上海路……看似并不起眼的路名,诉说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对口援藏机制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今年63岁的车明怀在藏从事了30多年教育、宣传、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曾任西藏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见证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进程。

  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西藏社会面临各种复杂局面。为了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西藏政策,1994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会议制定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

  做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重大决策;

  在政治上鲜明地举起与达赖集团斗争的旗帜;

  确定了包括交通、通信、农牧业、社会事业在内的62个重点建设项目和8项优惠政策。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从西藏的实际出发,统一了西藏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明确了新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中央西藏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里程碑。”车明怀说。

  起航

  20世纪90年代,家住拉萨吉崩岗社区的仁增,成为拉萨市建筑三队的工人。“那时候住土木房,雨天漏水;一个院子只有一个旱厕,因为没有下水道,整个院子特别臭。”她回忆说,“虽然这样,但每天有用不完的劲,因为生活是有盼头的。”

  经过拉萨市政府和北京援藏的3次投资、改建,吉崩岗社区已实现电网入地、环境美化亮化、自来水入户等,道路硬化、绿化工程也相继完成,居住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这是在拉萨市北京东路的一处天桥上拍摄的布达拉宫。(新华社记者孙非2020年3月19日摄)

  “从1995年到2000年底,中央有关部委和对口支援的省市投资40亿元建设了62个援藏工程。其间,国家又投资8.8亿元落实了668个援助合作项目。”车明怀说,“这些项目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藏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面貌,促进了西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1世纪初,西藏又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

  经过6年时间的艰辛与努力,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拉段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这条横亘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极大缓解了“进藏难”问题,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引擎”。

  这是拉萨至那曲高等级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1月28日摄)

  “刚通火车时,拉萨车站周边还是农田,火车站显得十分雄伟。这几年,柳吾新区迅速崛起,车站周边已是高楼林立,火车站几乎淹没其中。”拉萨车站客运运转车间工作人员斯郎卓玛笑着说。

  2003年,西藏现代产业开始起步,截至2011年底,第二、第三产业已占到GDP总额的87.7%,西藏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农牧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资金4.6亿元,初创了一批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

  “‘一个里程碑’的光辉实践和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符合西藏实际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的孙勇看来,党中央对西藏工作规律的科学把握,标志着党的治藏方略日臻成熟。

  前行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对西藏的各项政策不断做出调整,只要西藏各族人民需要的,做到有求必应;只要对西藏发展稳定有用的,做到百分之百支持。

  2015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在世界屋脊上打响。

  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深处,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一户人家。

  随着边境小康村建设和旅游开发推进,玉麦乡步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在国家支持下,玉麦乡边境小康村及配套设施拔地而起;2019年通玉麦公路改建工程沥青路全面完工,随着国家电网将10千伏的输电线路接入玉麦乡,玉麦人用上了安全稳定的常明电。

  经过三次搬迁,现在的玉麦乡已建成一乡两村的小康乡镇,人均居住面积达40平方米,年人均纯收入34012元。

  2020年7月30日,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村民展示大棚里采摘的黄瓜,这些黄瓜将通过合作社销往各地。(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984个,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点)965个,11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兜底……2019年底,西藏实现62.8万贫困人口脱贫,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村里建起了农贸市场和农机维修店,还要建苗圃、扩大奶牛养殖规模,不断壮大集体经济。”那曲市色尼区幸福新村村主任赤列罗桑对全村的未来充满信心。2017年,浙江援助那曲启动建设色尼区首个现代化易地安置小区——幸福新村。

  今年43岁的索巴塔次来自昌都市丁青县,去年在县人民医院免费筛查中确诊为包虫病患者,经过手术目前已经痊愈。他说:“幸亏有‘健康扶贫’政策,我能免费检查、免费治疗,住院不用垫付一分钱,不用担心因病返贫。”

  2020年,西藏全年经济增长7.8%,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20年12月31日,在拉萨市人民医院病房,拉萨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妮玛(左一)和主治医师扎西云旦(中)、外科主任平措(右二)、医务部主任德央(右一)做术前讨论。(新华社记者张汝锋摄)

  “现在,我们全村群众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49岁的罗松旺堆曾担任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列达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发展集体经济,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只要坚定跟党走,未来幸福的日子就像流水一样,永远流不完。”

 

  视频记者:索朗德吉、洛卓嘉措

  编辑:王薇

  新华社国内部、摄影部、音视频部、新华社西藏分社、新华网西藏分公司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1326112731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