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8/ 02 13:29:39
来源:新华网

百余奖牌挂满墙,这个古村落有啥不一样?

字体:

  新华社兰州8月2日电 题:百余奖牌挂满墙,这个古村落有啥不一样?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村民会议大厅内,奖牌挂满整整一面墙。细问,全村共获得120多项奖励,其中国家级的就有7项。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家大庄村,这个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子,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胡家大庄村的荣誉墙。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古宅存 民风淳

  “老先人给我们选了块好地方。”胡家大庄村党委书记胡雲说。相传,明洪武年间,胡氏祖先自安徽绩溪迁居至此。经过6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道路三纵六横、有排水和防御等功能的村庄格局,至今仍有20多处古宅院。

  在一处有百余年历史的老宅里,58岁的胡供信讲述起家庭史。“盖这个房不容易,从我太爷的爷爷手里,一辈辈修,一点点盖了起来。松木框架,一坡水屋顶,墙砖也是清代的。”他说。

  胡供信家的古宅。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胡供信在这座老宅出生,见证了老院子里贫穷却热闹的岁月。他说:“小时候,院子里住着我爷爷、大爷爷两家几十个人。家人都孝顺和睦,两家的饭也能换着吃。最期待的是过年,每家杀一头猪,我妈会做拿手菜‘四盘子’,早上晚上还能各看一出戏。”

  后来,亲人考学、进城,老宅就由胡供信看管。小院子还是古色古香,却更美更方便了。院里通了电,有了上下水,花草长得旺。老宅中堂摆放着“甘肃省最美家庭”等奖牌。茶余饭后,胡供信两口子常拉起二胡唱起戏,其乐融融。

  胡供信夫妇合影。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我们村的人都讲道理、性格温和,很少看见邻里吵嘴。我们家里和睦的氛围也从来没变过。”胡供信说。

  产业兴 群众富

  开着电动三轮车,沿着硬化的“产业路”盘山而上,百亩繁茂的樱桃园出现在胡对生眼前。

  70岁的他,是胡家大庄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他种过蒜、苹果、葡萄,还养过猪,“基本弄啥啥成功”。2009年开始,他试水樱桃种植。今年,一百亩、十个品种的樱桃为他带来了七八十万元的收入。

  胡对生正在摘去樱桃树的枯叶。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成事不能仅凭“勇”,胡对生的致富经里少不了“谋”字。

  对樱桃种植来说,品质管控是关键。好果每斤二三十元也不愁卖,品相不好的每斤五六元都卖不出去。“天气谁也说不准,但精心管护就会有效果。我要按照最好果子的标准去种。”胡对生说。

  今年,胡对生种的樱桃批发价最高达到每斤28元,“不用找出路,出路找上门”。如今,果园里约有一半樱桃树到了盛果期,当年欠下的贷款已经还清。在他的带动下,不少邻里乡亲也开始搞起了果树种植。全村果园面积超过2000亩,年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

  胡家大庄村的一片果园。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我们村的人心齐、心强。团结起来,自己努力,啥都能干好。”胡对生说。

  善引领 会治理

  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胡雲有件引以为傲的“小事”:开会人到得齐。在一个有850户3800多人的大村,凝聚这样的“向心力”并不容易。

  胡雲说,过去,胡家大庄村有着乡贤治理的好传统。在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带领下,村民大多都能和睦相处,出了不少人才。而今要治好村,在不丢传统的同时,更要把大家团结在党的周围。

  胡雲介绍胡家大庄村历史名人。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敢于让村民提出问题、公平公正公开地解决问题,是胡雲的第二件“法宝”。早在2002年,胡家大庄村就制定了村规民约。“巷道不准私占一寸”等规定,村上人都很遵守,这才有了今天整洁的村容村貌。村民有意见、有矛盾,都带到村民大会上进行讨论、答复,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胡家大庄村的一户小院里,葡萄已经结果。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胡家大庄村积极发展产业。一些人外出搞建筑、做家政、当保安,一些人在村上经营果园,一些人通过酿酒酿蜜、加工粉条致富。村集体经济逐步壮大,还建成了果蔬存储能力达2000多吨的气调库。“国家政策好了,产业结构调整好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胡雲说。

  胡家大庄村生产的各类农副产品。新华社记者张玉洁摄

  在农村,红白喜事是每家的大事。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免费张罗互助。老百姓去世,会挂上“德高望重”“惠泽乡邻”等挽幛。

  “我干了20多年村干部,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获得的赞许也越来越多,很有成就感。”胡雲说。

  更令他高兴的是,这两年,不少在外打拼的村民纷纷回乡创业,或退休回乡发挥余热。“乡音未改,民风仍在,这才是最美的乡愁。”胡雲说。

【纠错】 【责任编辑:刘阳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8691127721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