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讲好南海故事-新华网
新华网 > 时政 > 正文
2023 11/ 15 11:02:46
来源:新华网

用镜头讲好南海故事

字体:

用镜头讲好南海故事

海南分社 蒲晓旭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海南分社记者蒲晓旭。今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南海的故事。

  在南海,有这样一座海上工地,上百名工人劳作其中。他们的故事极少为外界所知,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烧饭的气,车加的油,出行的沥青路……

  他们是海上钻井工人。

  这是隶属于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正在南海钻探油气资源。2020年夏,我有幸抵达了那里,并拍摄了一组照片。

  这是钻井工人在摆放钻杆。为防止被各种设备钩住腰带,他们要穿统一的连体工服。工服统一为橙色。相较其他颜色,工人一旦落海,橙色工服更易被发现和施救。

  为防止脚被砸伤,他们要穿内有钢板的工靴。工靴笨重,踩在湿滑的甲板上极易打滑,很多时候只能用腰发力。所以很多工人都有腰肌劳损。

  这是一位工人在添加钻井粉剂。为防止吸入,他戴上了一枚新的N95口罩。这口罩只戴了约40分钟就被他的汗水浸透。

  当时为抓拍工人的汗滴和漂在半空的粉剂,我顾不上戴口罩,边拍边向前挪动,导致吸入了一定的粉剂,咳嗽了很多天。

  这是一位泵工在他驻守的泵舱工作。舱内温度超过50℃,他在12个小时里喝了超过4升水,却只上过一次厕所。身体的水分几乎都随着汗水排掉了。

  工人们12小时换一班,如果条件允许,有的工人会中途去更衣室换下湿透的工服或到休息室喝口水。如果静静走过去,甚至能听到他们正在大口喘气。

  或者,在休息室看到一位因劳累过度而打盹的工人。

  除了身体劳累,工人们精神上也承受着很大压力。

  这是钻井队长沈晓斐正在司钻岗位上操作钻机。司钻是钻井平台最核心的岗位。在他面前和两侧,有几十个各式按钮、指示灯和仪表盘。他的目光不断在仪表、指示灯和窗外的钻台区之间快速切换。

  他告诉我,操作钻机必须像高速上驾驶一样全神贯注,稍微失误就可能让一口井报废甚至伤到工友。

  神经紧绷的还有平台上的工程师们。他们最怕在夜里接到电话,来电通常只有一件事,就是有设备坏了,需要抢修。钻井平台的特殊性,要求工程师们既要能修价值数亿元的大型设备,又要能修真空马桶,疏通厨房下水管道。有工程师告诉我,一旦修不好,就会拖慢全平台的生产进度,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位工程师叫孙良磊,他曾在修复一起设备故障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周下来,体重骤减7斤。休假回家,他习惯把手机铃音调成轻音乐,以减轻电话响铃时的心理压力。

  紧绷神经的还有平台经理史吉辉。

  除了紧盯各种作业数据,史吉辉还要警觉各种可能的异常。无论何时何地,他只要听到一丝异响,就要立即停下手里的事,侧耳凝神专注聆听,直到排除危险,他才能稍微松口气。在他看来,异响往往是危险的征兆。生产的进度和平台上上百人的安危,都时刻压在他的肩上。

  钻井平台不是没发生过危险。

  曾有小台风在靠近平台时突然加强,人员想要撤离为时已晚。平台剧烈晃动抖落了桌上的电话机,工人们透过舷窗往外看,看见巨浪如山,一度只能听天由命。

  在另一场台风中,平台须立即与海底的钻井设备脱钩,否则就有倾覆之险。紧急关头,当时还是钻井工人的王彬顶风爬上了井架十几米高处。狂风吹飞了他的安全帽和护目镜,雨滴如碎石般打在脸上。他强忍疼痛,在高空锯开了绑扎管路的麻绳,使得脱钩成为可能,平台最终有惊无险。

  那时,王彬的儿子已经三岁,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家里。亲人们一直以为,这位父亲早在台风来临前就撤回了陆地。

  身处海上没有手机信号,工人们与朋友疏于联系。回到家里,又习惯弥补式地陪伴家人。长年累月,很多老工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就只剩下工友。

  一位工人告诉我,他有时觉得自己还是挺伟大的。后来,我将这句话写在了报道的末尾。

  以上是我在“勘探三号”钻井平台采访和拍摄到的故事。当我得知很多家属都未曾上过平台,见过他们的工作、生活场景时,我决定在平台上蹲点。我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在长达21天的采访中,我怀着满腔敬意,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流汗。工人们把我当作自己人,我挖掘了很多藏在工人内心深处的故事,也拍到了很多他们真情流露的瞬间。

  上岸后,我先后完成了图片专题《南海钻井工人》和文字特稿《南海钻井平台的一天》。

  这组图片专题后来获得了由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主办的“安德烈·斯捷宁国际新闻摄影大赛”的评委会特别奖、人民摄影“金镜头”优秀奖、中国图片大奖典藏金奖等奖项。这些工人的故事,也随着这些照片在中外多地巡展传播。

  海南分社位于南海之滨。作为一名摄影记者,用镜头讲好南海故事,是使命也是责任。

  今年5月,我还记录了科研人员在南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考古调查的现场。归来不久,我又随科考团队赴南海完成了对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的首次远海测试。

  这些图片都将成为我国深海考古和低轨宽带通信迈出历史性一步的见证。

  南海归来已久,那些沾满汗水的面孔,那些乘风破浪的瞬间,还不住地在我脑中回闪。我越发清晰地感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每位劳动者的辛劳付出。每一位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担起责任,勇创未来,汇聚起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底东娜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1712123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