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咸阳:千年古都寻“新”记-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3/21 10:33:22
来源:经济参考报

陕西咸阳:千年古都寻“新”记

字体:

  渭水滔滔,一路向东奔涌,嵕山巍峨,诉说着岁月沧桑。在这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坐落着陕西省咸阳市,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都,与西安并肩而立,共同承载着千年的辉煌与荣耀。

  与国内很多老工业基地一样,咸阳市近年来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如何“吐故纳新”的课题。筹谋转型之际,咸阳将目光转向了“老大哥”西安市,那里云集着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科教资源。借助西咸一体化契机,咸阳市与西安市开启了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碰撞”与合作。

  通过携手演绎科技领域的“双城记”,咸阳市短短几年间便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精通科技合作的“红娘”,唤醒了众多沉睡于实验室的珍贵技术成果,孕育了一批小而精的科技型企业。尤为重要的是,咸阳市成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政府引导下的市场行为,通过“科技招商”为产业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为这座古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四支队伍”促科技成果转化

  在位于咸阳市秦都区的陕西中科启航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内,负责人刘雄飞正热情洋溢地与合作伙伴洽谈新订单。谈起公司的发展,他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我们将惯性导航技术成功应用于风力发电机,有效解决了风电行业的痛点问题,凭借这一技术,我们的公司在市场上占据了领先地位。”刘雄飞说。

  五年来,中科启航在咸阳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产值从最初的2700万元速增至2亿元,荣获了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的殊荣,而这仅仅是咸阳市科技创新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目前,咸阳市已拥有596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1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两项数据均高居陕西省前列,彰显着这座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勃勃生机。

  城市创新活力持续迸发,离不开咸阳市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深耕细作。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启动建设,为咸阳市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作为陕西省唯一被赋予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使命的地级市,咸阳市肩负着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的重任。而打造以科技大使为核心的“四支队伍”,则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举措。

  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表示,咸阳市的企业在发展中渴望着技术与人才的支持,而陕西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则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资源。然而,缺乏转化平台和资金支持的困境让许多优秀的科技成果难以走出实验室。为此,咸阳市精心搭建了“四支队伍”,包括“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科技经纪人”和“科技特派员”,共同构建起从高校院所到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桥梁。

  “‘四支队伍’中,“科技顾问”由55位院士组成,主要为咸阳市的产业发展提供把舵定向作用;而“科技大使”“科技经纪人”和“科技特派员”则能够建立从高校院所到企业的转化链条,可以实现优质科研项目的筛选、匹配、推介,让‘藏在深闺无人知’的创新成果走出围墙、走向市场,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咸阳市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的‘营养不足’难题。”杨冲锋说。

  记者见到西安工业大学成果与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李高宏时,他正和咸阳市派来与他对接的科技经纪人一起为下一场项目路演做准备。身为“科技大使”的李高宏,虽然比以往更加忙碌,但他坦言自己乐在其中。“我从事了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担任‘科技大使’是一份全新的体验。咸阳市编起了一张科技成果转化的生态网,在政府的牵头下,盘活‘政金产学研’各方资源,把科研活动变成有组织的市场行为,实现了资源精准配置和多方共赢。”李高宏说。

  四支队伍的核心在于“科技大使”,他们相当于分布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探头”,为咸阳市更加精准地引进和吸收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牵线搭桥。“‘科技大使’身处学术与科研的前沿,能够敏锐捕捉着科技创新的每一个新动态、新趋势。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背景和深厚的人脉资源,能够精准对接咸阳市的产业需求,将高校的科研成果与地方的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征说。

  “投行思维”结硕果

  今年31岁的阮潇潇经常背着电脑与资料,步履匆匆地穿梭于各大高校与企业之间。作为咸阳市精心选拔的20多名专职“科技经纪人”之一,她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项目跟进中,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阮潇潇拥有材料类专业背景,对科技创新领域充满好奇心,对于这份工作她也是满怀热情:“在‘科技大使’的协助下,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并进行前期评估。对于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项目,我们会组织企业与投资机构进行深度对接,并全程跟踪项目的落地实施,确保每一个优质项目都能成功落地。”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阮潇潇还受聘于一位高校老师,担任其创业顾问。

  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展现了咸阳市充满活力的创新面貌。他们对西安高校的科研储备项目和各县市企业的需求了如指掌。为了激发队伍的积极性,咸阳市专门设立了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并进行国企化运作,对科技经纪人实行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同时对优秀“科技大使”进行资金奖励,力求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增添更多的市场化元素。

  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负责人习斌说,在陕西这样的科技大省中,招商引资的“投行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咸阳市正是以这种思维为导向,积极开展“科技招商”,实现从过去主要招引大中型企业向孵化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转变。在产业化阶段,咸阳市可以提供场地、资金、市场乃至应用场景等全方位支持,通过“投早”“投小”策略,培育一批高质量企业。

  在“四支队伍”的强力推动下,落户咸阳的企业含金量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咸阳市已通过“四支队伍”成功挖掘高校科研成果627项,解决企业技术需求81个,签订技术合同金额超过3900万元。同时,吸引了包括西安交大“新型有机液体储氢材料”、西北工业大学“有机高分子材料中试基地”等在内的183个优质项目在咸阳落地转化,并成立相应的公司主体,总投资额超过27.88亿元。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咸阳市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咸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程婕认为,通过精准的项目招引,咸阳市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实现补链强链,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在引领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中的核心作用。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经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推动了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从“虹吸”到“引流”

  从西安钟楼出发,向西北而行,驱车30公里便抵达咸阳地界。跨越渭河时,一座双塔相对、斜拉而立的大桥映入眼帘,大气优美的桥体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渭河中,引得过往行人时时拍照留影。

  “这是2023年9月建成通车的咸阳渭河高新大桥,是连通渭河南北两岸、西咸之间的第五座大桥,也是两个城市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标志之一。”咸阳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李战平向记者介绍道。

  身为咸阳市的“科技大使”,西安交通大学流体机械及压缩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阳对这座桥情有独钟。他表示:“这座桥不仅是咸阳高新区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之间的交通枢纽,更是连接咸阳市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桥梁。如今西安交通大学的老师们更愿意跨越这座桥,来到咸阳探讨合作项目,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步入秦创原(咸阳)创新促进中心的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转化落地成功的多个项目展板,其中的明星项目当属西安交通大学所研发的“新型有机液体储氢材料”项目,该项目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科技经纪人田博谈及项目落地过程时,言语间充盈着满满的成就感。他介绍道,该项目研发一期已成功完成首轮融资1000万元,市场估值高达6亿元,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二期产业化项目落户于咸阳市彬州市,厂房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预计将在2024年5月份正式投产,这一项目的落地将为彬州市的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高阳担任科技大使两年以来,已促成十几个项目落户咸阳,包括无人机技术、视觉感知摄像技术等。“得益于科技大使和科技经纪人的撮合,学校与咸阳的联系日益密切,正在合作建设交大创新港渭河北岸转孵区,作为专门的转孵化中心,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与西安这样的经济强市毗邻,咸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虹吸”效应的考验。然而,杨冲锋却持有独到的观点。他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咸阳其实更多地发挥了从西安“引流”的积极作用。得益于其便利的交通网络、丰富的土地储备以及对科技型企业的大力支持,咸阳逐渐蜕变成为一个理想的成果转化和产业承接基地。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咸阳与西安围绕新型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等共有产业链展开深度合作。双方联合编制了产业链提升图谱、龙头企业分布地图以及产业链招商地图,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互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西电智慧产业园、隆基乐叶光伏、法士特智能制动等一批重点项目成功落地咸阳,与西安的重点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和协同效应。这些举措不仅为咸阳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动了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观念一变天地宽。如今,西安与咸阳这两座千年古都早已实现了深度的交融与共生,彼此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书写着一体化发展的辉煌篇章。据统计,有近20万人日常在两座城市间穿梭,他们选择“生活在此城、工作在彼城”,享受着双城生活的便利与丰富。

  随着西咸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咸阳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都享受到了一体化带来的红利。两座城市在发展中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形成了抱团发展、错位发展、融合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咸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咸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迈向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陈钢 石志勇 李亚楠)

【纠错】 【责任编辑: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