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万里行丨沿太行山麓 品三晋文化-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6/24 14:59:18
来源:新华网

传统村落万里行丨沿太行山麓 品三晋文化

字体:

  新华网太原6月24日电(吴京泽)告别山东荣成海边渔村,6月21日至23日,2024年“传统村落万里行”网评引导活动采访团来到山西省,探访晋城市、长治市的多个传统村落,感受太行山脉脚下的中式古建筑美学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行走三晋,古建筑串起悠久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山西境内,享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古建筑(6月21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大阳古称阳阿,自秦皇置县以来,历经汉、西燕直至明清,大阳作为县、国治所就长达八百多年,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晋城市阳城县上庄村景色(6月21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晋城市阳城县上庄村位于县城东北的可乐山下,始建于隋唐时期,是一个群山环绕、溪水穿行、风景优美,以明清官宅建筑为主的古村落,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晋城市高平市良户村古建筑(6月22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晋城市高平市良户村同样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中叶,这个村子就有郭、田两姓家族在此建庄,始称“两户”。宋初,陆续有王、李、秦、越、张等姓迁来,村落不断扩大,至元时已初具规模,村名也由“两户”改成“良户”。

  文旅融合,古村落发展谱新篇

  据介绍,山西省传统村落通过打造太行民宿集群,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参与,为游客提供了集休闲、度假、养生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在保留传统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巧妙结合现代元素,书写了历史与现代互融的交响曲。

  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民宿一角(6月21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6月22日,在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游客在民宿前露营区休息畅聊。新华网 吴京泽 摄

  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苏庄村成功解锁传统与时尚、古典与流行的搭配,打造“喜事”IP,建立中式传统婚礼旅拍基地与各式风格民宿,让传统村落活化升级。

  晋城市高平市良户村将现代民宿与古建筑结合,为建筑系学生提供良好的写生环境(6月22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在晋城市高平市良户村,一名建筑系大学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良户村古建筑‘三雕’(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特别是村内随处可见的窗台石、门槛石,无不雕有动物、花卉图案。这里民宿提供全新的环境能让我们这些学生在实地上一节非常有意义的建筑课。”

  6月22日,晋城市泽州县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传承人为游客讲解制针故事。新华网 吴京泽 摄

  文旅融合引领发展新篇章,传统文化也需要流传。晋城市泽州县的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距今已有逾五百年的历史。据介绍,明清时期是大阳钢针发展的鼎盛时期,大阳钢针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市场,也成为了当时中国家庭的标配。最盛时,有一多半大阳人都在从事制针行业,大阳因此享有“九州针都” 的美名,“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也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23日,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村民为游客展示传统工艺技术。新华网 吴京泽 摄

  在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奥治村,从土胚砖的制作到瓦的烧制,从梁架构件的制作到门窗雕刻的工艺,村民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工艺手段,将传统建造技艺传承至今。

  红旗渠源头,绘太行天路新画卷

  长治市平顺县岳家寨村坐落于群山中间(6月22日)。新华网 吴京泽 摄

  岳家寨村位于长治市平顺县东部,浊漳河的南岸,海拔1350米,距平顺县城80公里,四周群山环峙,巍峨壮观,整个村庄处于山体断层平台之上,东临悬崖绝壁,有“太行空中村”和“世外桃源”之称。历代村民就地取材,用石板盖房、铺路,将石头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石墙、石街、石板房,石磨、石碾、石水缸,呈现出一片石头的世界,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长治市平顺县岳家寨村落景色(6月22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据介绍,岳家寨曾经交通闭塞、沟通不畅,为了打破这一发展瓶颈,面对恶劣的条件村民没有退缩,一代又一代岳家寨人发扬不叫苦、不喊累、不畏难、不言败的精神,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筑路高潮,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不现实变为现实,把办不到变成办得好。

  6月22日,长治市平顺县岳家寨村民为游客表演传承下来的岳家枪法。新华网 吴京泽 摄

  岳晚增是岳家寨“双代店”(代购代销)营业员,他在接受采访时讲述道:“早些年翻山越岭,靠着一个箩筐,把山里的农副产品送到山外,把山外的日用百货运到山里,解决了大山深处百姓买卖难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变迁,交通状况改善,岳家寨供销社小店改造升级成了农副土特产直销店,拓宽了产品销路。

  据了解,那些年岳晚增总是七拐八绕下到谷底,30多公里的山路经常一走就是一天,背篓里的东西少时四五十斤,多时则有上百斤!这一干就是六十余载,寒来暑往,岳晚增靠着坚韧的意志和耐心,把“双代店”办成了群众的贴心店。

  长治市平顺县浊漳河(左)和红旗渠(右)并流之景(6月22日摄)。新华网 吴京泽 摄

  在岳家寨村前的浊漳河边,是鼎鼎大名的红旗渠源头。红旗渠精神,激励了岳家寨村民甚至几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干事创业。

  长治市平顺县岳家寨俯瞰全貌(无人机照片,6月22日摄)。新华网发

  近年来,岳家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立足石头做实文章,不断挖掘丰富文化内涵,实施了传统民居提档升级和村庄亮化,步道、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给岳家寨供销社增补了七八十年代的老物件展出,同时打造了几处民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据介绍,如今岳家寨年平均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余元。

【纠错】 【责任编辑:陈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