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神题”:是发散还是发疯?

2013.8.8/vol.08

  如果:爸爸+妈妈+我=(吉祥三宝),那么脚-鞋袜+草地=?一个喷嚏+一个喷嚏+一个喷嚏=?三分之二青蛙=?枫叶+小溪=?你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吗?如果说这些都只是小学生的暑假作业题,你又会是什么反应?如此“奇葩”的神题,到底是“发散的思维”还是“发疯的思维”?

分享到:
标题图片
让人惊呆的“神题”

        网上流传甚广的几道小升初的考题,答案怪得出奇。题目要求根据描述猜成语,“20除以3”,因为除法的结果是6.6666,所以答案是陆续不断或者六六大顺。“百分之一”、 “ 9寸加1寸等于1尺”、“12345609”、“1、3、5、7、9”答案分别为百里挑一、得寸进尺、七零八落、举世无双。当人们在质疑出题人不懂区分逻辑思维和文学想象时,另一种无厘头“神题”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份寒假作业中写道:“一条船上有75头牛,34头羊,问船长几岁?”

        “1378、246、59、10,这四组数字是按照什么规律划分的?”小学生:“读音,1378是一声,246都是四声,59都是三声,10是二声。”看似是开放思维,却给出了一个正确答案,然而任何答案都是对孩子思维的一种限制。如此另类的思维走向,是否就真的强于所谓的“思维定式”?

        考试结束后,迎来的是两个月的假期。在马来西亚,孩子们忙着参加“制服团体”,在澳大利亚,孩子们忙着打工,在英国,孩子们出国游历是件简单的事儿,在美国,孩子们忙着参加聚会和训练营……孩子们的假期,不应只有做作业而已。

“奇葩题”都长什么样?
要谁来解答那些“神题”

        面对“神题”,有的家长认为题目很生活化,有助于培养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还能锻炼思维能力。而有的家长认为,这是面对升学压力,给课外辅导班掏腰包的理由而已。到底是家长对“小学数学”的固有认知太守旧,还是现在的孩子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氛围真的已完全不同。

        漯河市一份小学五年级的暑假作业,竟然出现了“干部敬酒时该如何回敬?”这样的问题,有学生回答“感谢领导敬酒,不醉倒俺不走”,还有称“我先干为敬,同志们辛苦了”、“祝领导身体健康,千杯不倒!”网友戏称:“传承酒文化这是要从娃娃抓起吗?”还有网友说:“这是适应社会还是教育的庸俗化呢?能靠这样的人去培养引领社会的未来接班人么?”

        “发散思维”和“发疯思维”是区别的。“有趣的题目”和“脑筋急转弯”也不能相提并论。随着教改的推进和减负措施的实行,似乎每到暑假类似的“奇葩作业”便会不断涌现。题不怕怪,怕的是为怪而怪。思维不怕发散,怕的是以发散为名,竟然还有标准答案。

        “神题”的出现,可以看出教育者在向着培养学生更广阔的思维能力的方向努力,但应试教育这把无时无刻不悬在学生和家长头上的刀,又总在最后将所有问题转化为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教育的出发点不是培养一个人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批判的眼光,不是培养一个人明白何为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教育的归宿只是考试、分数以及标准答案,那么再“发散”的思维,最终也会走进死胡同。

微关联 +

负担越减越重 根子就在应试

减负就像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后排也得站起来,一排又一排的人站起来“加压增负”反而成了趋势。这种现象最终变成了学生们“拼性命”,家长们“拼财力”,老师们“拼时间”。

西方人眼中的“好学生”长啥样?

“好学生”的定义似乎不应只是答对题那么简单,想成为“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具有作为一个个体所应有的批判怀疑精神、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微调查 +

微评论 +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观中国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