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高科技保障 电视里阅兵比现场只差“一眨眼”工夫

2015年09月09日 16:46:46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空地信息传输系统地面接收站,用来接收从飞机上传输下来的图像和声音。

    在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很多观众在电视里看到飞行中空中指挥长的画面,仿佛近距离感受到阅兵现场的震撼,不禁大呼过瘾。那么,高速飞行的飞机如何实现和地面的音视频连接?机舱内的画面又是如何传输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空中飞行梯队如何摆出“70”图案队形?怎样保证衔接紧密、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笔者为您一一解开这些由中国电科研制的“高大上”科技密码——

    空地信息传输系统在阅兵现场可实现两大功能,一个是数字高清电视信号实时空地传输。空地信息传输系统可以将飞机上高清摄像头采集的机上现场图像、声音实时下传到地面,这样我们就能在电视上看到机舱内的画面了。

    第二个功能是实现空地语音通信。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现地面指挥人员与飞机上人员的语音互动。

    据空地信息传输系统设备总师刘成朋介绍,这套系统传输延时不到卫星通信延时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观众此次在电视机前看到的机舱画面和现场实景只差“一眨眼”工夫。

    中国电科副总经理王政说,阅兵前接到这一任务时,离阅兵只有不到两个半月的时间。要在近一个月内,作出可靠方案、研制出符合要求的设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正常研制周期,完成这一任务起码要半年以上。

    任务“非同寻常”,攻关更“非同寻常”。攻关组配备了一队精兵强将,都是以前当过总师的,是货真价实的干将。

    “头绪实在太多了,这么短的时间,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大家压力都非常大。”刘成朋坦言。

    这是在航空领域,首次实现音视频的同步传输,因此对技术标准的要求非常高。为使传输的图像达到高清水平,保证传输速率,要对图像进行接近20倍的压缩,解压后,还要达到央视高清播放标准。

    为了及时保质完成任务,项目组开始争分夺秒地攻关。

    在被烈日暴晒的空旷机场连续工作,对项目组成员来说是最大的考验。与地面车载站进行联试过程中,要进行高强度的飞行测试,通常一飞就是四五个小时。飞行期间,技术人员要全程跟踪飞机上的信号,及时排除出现的故障,记录联试数据。飞行完毕,他们还要全面检测设备的状况。

    酷暑中,车载站里的温度已超过40摄氏度,他们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在车上,喝水多也不去洗手间,因为一直出汗,都随着汗水出来了。”项目组成员李建克笑着说。

    李建克的孩子3岁了。他说,“出差时间长了,回来后,孩子都不理我了,生疏了。”好在父母和妻子知道他干的是“大事”,都支持他。

    阅兵式上,空中梯队飞行“70”图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幕,深深印在国人心中。飞行梯队如何摆出如此队形,并且保证衔接紧密、米秒不差飞过天安门广场,都是由一套指挥保障系统坐镇调度完成的。

    该系统由十余套多型多类装备组成,分为指挥控制系统、通信保障系统、情报保障系统三部分。指挥控制系统发挥“大脑中枢”的作用,指挥控制空中梯队的起降、航线、间距等;通信保障系统起“嘴巴、耳朵”的作用,传输地空之间的信息;情报保障系统则是“眼睛”,监测空中梯队飞机的位置等。

    此次阅兵的空中梯队是历年来参阅机型最多、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集中训练时间最短的一次。指挥保障任务艰巨,能够做到米秒不差,其中凝结着阅兵前指挥保障人员精细筹划、反复精准训练的汗水结晶。

    阅兵训练期间,阅兵指挥部不断对指挥保障系统提出新的使用需求。为不影响阅兵飞行训练,技术人员白天保障系统运行,晚上汇总分析当天的数据资料,调试系统新功能,推演第二天的训练计划。每天完成这些工作时通常已是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回到宿舍已是东方发白,几个小时后又要打起精神回到装备现场。没有叫苦叫累,大家都默默坚持,每个人都蛮拼的。

    “干这样的项目,这一生可能也就这么一回。这么有意义的事情,再苦再累我们也心甘。”技术人员王勤朴实的话,道出攻关团队共同心声。(高慧)

【纠错】 [责任编辑: 张骄瀛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82111851